• “互聯網+”語境下的傳統文化新生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03





      從商代至清代,3000多年的歷史積淀,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和產業模式改變之外,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傳承上的“真空”。在傳統文化被束之高閣的危機背景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產業地圖似乎正經歷著蠶食之痛。
     
      “市場驅動力在所有傳統文化企業都有非常嚴重的危機感。”國匠(上海)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永清不禁反問道,“突然找不到路標,是一種什么感覺?”事實上,如何清晰把脈傳統文化發展脈絡,是眼下眾多文化企業遇到的共同問題。
     
      一個好的消息是,無論是“十三五”規劃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都對文化和文化產業有重要表述。文化產業的發展,不但有強烈的政策預期,還孕育著強大的市場驅動力。不可否認,“互聯網+”正悄然為傳統文化產業帶來轉機。
     
      縱觀歷史:創造輝煌
     
      檢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展現給現代社會的是熠熠生輝。
     
      中國歷史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撰文指出,從商代起算至道光年間,3000多年的歲月形成了一個人口高達4億多——世界第一、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共同體,其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是漢族的傳統文化。
     
      如此燦爛的文化擁有世界最豐富的典籍,源遠流長的各個思想流派,獨特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歷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科學技術成就,至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中醫中藥。如果細細探究就會發現,文化的發展基本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且影響超越國境,澤被東亞。如此等等,都已銘刻歷史史冊。
     
      “中國傳統文化不外乎‘儒釋道’,三者合一才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三教生九流,諸子演百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歷史學家王恭儉如此概括。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就是來自于三教和諸子,拋開三教和諸子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了根。
     
      諸如唐宋八大家這些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其詩詞文采斐然,文章大放異彩。因為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涉獵了中國的儒釋道,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維,并且為后人留下了很多華麗篇章。很多現代的作家、學者如魯迅、巴金、老舍、柏楊等,他們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儒釋道的思想為藍本。
     
      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以及文人墨客,他們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做其精神食糧的,并且引領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進步。
     
      “對于那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用一定的時間去學習、思考才能理出一個頭緒,找到一個輪廓,再結合所學的現代文化知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思想體系,從而對現代社會產生影響。”趙樹理文學獎評委郭志勇這樣講道。
     
      一種文化沒有經過百年積淀就稱不上其為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了上千年積淀傳承下來的。
     
      華夏文明的延續過程就是一個文化過程。縱向看,它有著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橫著比,它在四大古老文明中是唯一沒有繼承的文明史。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仍在流淌,尼羅河也仍在流淌,但是它們已經把古老的文明流失到歷史的深處,悄然于無形,而華夏文明卻是真實地活在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之中。華夏子孫可以引以為自豪:有幸繼承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這一堅不可摧,牢不可破,顛撲不滅的文明載體。
     
      “縱觀我們對歷史文明進行傳承、弘揚與豐富的過程,可以看到,它也是一個充滿活性的、彈性的開放體,它既以自己的生命主線延伸著,也吸納著、嬗變著。”郭志勇如是說。
     
      郭志勇表示,華夏文明所開啟的民族文化長河至今仍然奔騰不息,泛著生機盎然的波光。遼闊的疆域,眾多的人口,在文化的照耀之下,凝結為一個獨特的大國。也可以說,在當今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與之相似的大國。
     
      毫不夸張,歷史上,幾乎一切外來文明一俟進入中國的文明氛圍,都最終被消化了,同化了。
     
      “他們是孤獨的”
     
      袁偉時認為,17世紀以后乃至更早,中國已經在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15世紀,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帝國并立并存的局面,以世界市場的開辟和擴大為基礎,各國聯系日益緊密,興盛衰敗層見疊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各國逐步淪落尤為明顯。近年來,在反西方中心論的旗號下,歷史分流說流行一時;仿佛東方并未衰落,而是文明類型的差別,并無軒輊之分。有些國人因此沾沾自喜,甚至認為至19世紀中國經濟總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忘乎所以。
     
      先不說那些總量第一的估算是否可靠,1825年世界總人口約10億,而中國人口已接近4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40%。“按當期購買力評價法計算,1600年中國占世界GDP的比重約為1/4。1840年下降到了不到1/5。”袁偉時表示,“中國人均GDP在1600年時大約只有英國的40%,與美國(地區)比較接近;1700年不到英國的1/3,略超過美國的70%;1820年不到英國的1/5,略超過美國的1/4;1840年為英國的16%,美國的1/5。”這是值得夸耀的第一,還是令人痛心的落后?
     
      數字后面是制度落后、文化落后。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承襲宗法專制制度的大清帝國沒有靠自己內生的力量轉型為現代社會。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從1840年起計算,僅僅辯論是不是應該接受人類創造的先進文化就花了60年。
     
      國家畫院梅墨生入室弟子、著名畫家姚永紅認為,現代中國書畫在這一時期亦受到很大影響。從清末民初費除舉考制,文人不在為仕途讀書,書畫逐漸轉向民間,在出現了一批趙之謙、吳昌碩、于右任、齊白石、黃寶虹書畫大家之后,毛筆漸漸從眾多文人手中擱置。
     
      除此之外,西方美術教育體制一統了中國書畫傳統教育模式,清末時期,有識之士把原因歸罪于傳統文化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有很多有志青年就去西方留洋,學習先進文化,算是當時振興中國的路線。
     
      “魯迅改良的白話小說,胡適改良的漢語羅馬拼音,都是那時候的產物。中國畫同樣也是改良的對象,也有兩位改良了中國的傳統繪畫:一個是徐悲鴻,一個是林風眠,他們都是去了當時藝術之都法國巴黎,在那里的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姚永紅認為,徐悲鴻從巴黎回來后,實際用西方寫實路線來改良傳統中國畫,讓學生去寫生,畫人體,畫素描,這種體制對后來畫人物的蔣兆和、周思聰等畫家有所啟發,但是,對傳統中國山水畫、花鳥畫卻產生很大沖擊,這種美術教育體制今天還在沿用。
     
      上世紀80年代初,國門剛剛打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國內出現了鄙視甚至否定中國傳統繪畫,痛批“董其昌,四王”為腐朽沒落代表的言辭,一大批跟風者棄掉毛筆、宣紙畫國畫,這股潮流讓傳統中國畫雪上加霜。
     
      姚永紅表示,“西方工業革命及文化代替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不得不說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看似百家爭鳴,其實是在孤獨前行。”
     
      權力讓道文藝
     
      西方工業革命促進科技進步飛速發展,也為書畫等文化產業帶來全新的市場化發展模式,但同時出現了一些怪現狀,當代書畫界出現了魚目混珠,亂象叢生,憑頭銜,憑名氣,憑稀奇古怪,書畫界出現了“諸侯割據,自立門派,門派百出,虛假繁榮”。
     
      一組數據顯示,北京登記主營書畫的畫廊有150多家,多以售畫為主,一流畫家的一幅畫在這些畫廊就能賣到每平方尺數萬元。
     
      這樣大的利潤造成書畫市場極度繁榮的假象。于是,一大批以經營買賣書畫的所謂專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出來。而實際上,大量書法作品,通過此類方式被作為洗白了的“高級禮品”。
     
      中紀委網站刊文《領導干部應該還文藝一份純粹》。文章稱,治理書畫協會“官氣”太重的問題,不僅是為了凈化政治生態,也是為了還文藝一份純粹。
     
      這意味著在國家持續反腐背景下,這種情況終于有了改觀。大多數畫廊和專業從事藝術品經營的公司或將面臨重新洗牌。
     
      在北京保利的拍賣會上,近現代書畫推出15個專場,總成交額逾10億元,共有14件拍品成交價超過千萬元,500萬元以上成交拍品共計46件。這意味著,市場對于大師名家保持著極高的收藏熱度。
     
      但對北京、山東等地的畫廊來說,大師級的書畫作品無異于僧多粥少,而目前,畫廊盈利主要靠現代畫家提供作品。
     
      然而,眾多畫廊也有難言之隱。“沒有名氣的畫家賺不到錢,有些名氣的畫家坐地起價。”北京宋莊經紀人馬津濱(化名)曾大發牢騷,前些年,玩書畫掙了些錢,如今,被他捧起的畫家居然要求漲價了,但問題是,按照原來的協議,他還沒有完成作品量。
     
      “對畫家來說,漲價是好事。但對畫廊來說,由于市場等因素,漲價后的畫作無疑增加了運作成本和風險。”馬津濱說,房價上漲了,原來掙的錢只夠在京、冀結合部買套小產權房。
     
      馬津濱說,對于畫廊來說,高風險就意味著高收入。有著官方頭銜的各級書協、美協的主席是投資首選。
     
      書畫市場背后的巨大商業利益足以引起雅賄等問題。光鮮的藝術外表下打開的卻是潘多拉盒子。
     
      廣東省書協理事劉佑局公開退出中國書協。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協會官方化,恰恰被一些投機鉆營的人利用,很多在藝術創作上平庸的人,通過各種關系,不擇手段去爭當協會的正副主席。只要如愿,就會變得身價百倍。
     
      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分組討論會指出,“有的領導干部楷書沒寫好,直接奔行草,還敢裱了送人。”
     
      “但多數畫廊和專業從事藝術品經營的公司或將面臨重新洗牌。我們太需要這股清正之氣了。”郭志勇如此感嘆。
     
      “經濟下行,娛樂上行”
     
      據中投顧問數據統計,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比2015年增長7.5%。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5752億元,增長30.3%,文化藝術服務業312億元,增長22.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1242億元,增長19.3%。
     
      近年文化傳媒市場投融資進程也在加快,2016年度文化傳媒VC/PE融資規模為38.37億美元,同比上升26.75%。
     
      中投顧問報告指出,相關政策的實施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2016年8月,財政部下達2016年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44.2億元,支持項目944個,并首次大幅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
     
      雖然文化產業大趨勢向好,發展較快,但目前存在問題也不少。
     
      “文化創意產業目前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廣告、動漫、影視幾大板塊發展快速;傳統文化創意如繪畫等容易被忽視;廣播電視等走在前沿,成熟且已形成規模;影視教育等還缺乏一定經驗。”amVR孵化器COO、定福莊文化產業促進會辦公室主任孟騰鹍表示,政策不夠完備和細致,配套政策缺乏,很多政策沒有實際落地;此外,很多地方存在壟斷,民間文化創意發展空間太小,沒有充分遵循市場規則,沒給文創產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中大型國有企業壓制中小企業的發展;另外就是發展不均衡,北上廣深以及成都等城市發展比較成熟,其他二三線城市產業意識薄弱。
     
      在漂漂娛樂CEO程梓航看來,中國的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國際脫軌,比如一些網劇的制作追求小成本小制作,與國際大文化無法融合。
     
      “另外,目前的一些中小文化創意公司很多,但大多是各自為營,孤軍奮戰,應該多抱團取暖,組建形成產業聯盟。目前政策上對文化公司的扶持是不錯的,但是中小文化公司缺乏有效的資源對接,進而影響到未來的市場發展,中小文化創意型企業更缺乏資金和資源。”程梓航這樣說。
     
      程梓航分析,大的文化創意公司資源多、資金實力雄厚,其發展越快,小公司因資源和資金制約,兩者間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政策上應該對中小企業有一定傾斜,比如影視行業對演員的片酬等應該有一定的規定。
     
      2017年,中國文化是溫暖的一年。4月,文化部印發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孟騰鹍認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年到2002年,該階段可稱為文化事業階段,主要是滿足文化生活需求。第二階段是2002年到2012年,該階段是文化產業的初級階段,逐步形成重要的經濟板塊。2012年至今是真正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階段,未來前景不可估量。
     
      程梓航也認為文化產業是未來十年最熱門的產業之一,并且,伴隨經濟下行,相對于其他產業,文化產業會取得較快的發展。“經濟下行,娛樂上行”。
     
      文化工程+互聯網思維
     
      從美國舊金山灣區齊魯會館1982年在“孔子誕辰日”舉行“首屆祭孔大典”,到2000年美國加州州長格雷·戴維斯簽署法令,規定每年孔子誕辰日為“加州孔子日”,再到2015年,為了推廣漢語文化,中央電視臺推出“漢語大賽”節目時,世界各地的漢語愛好者突破上億人。
     
      蔡永清認為,尤其是互聯網帶來的第三次革命,中國文化正在加快影響世界。
     
      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2月6日數據顯示,文化產業的增長態勢依然明顯。從其對應的相關數據來看,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0萬家的企業調查,2016年,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名義增長未扣除價格因素),增速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
     
      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保持增長,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其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的3個行業分別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5752億元、增長30.3%,文化藝術服務業312億元、增長22.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1242億元、增長19.3%。
     
      “對傳統產業而言,‘互聯網+’是新生事物,但對傳統文化而言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蔡永清分析認為,這幾年是互聯網對傳統文化產業影響極為突出的時期,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正在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再造,傳統與新興領域的融合也正在發生。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發展,傳統文化產業也積極變革,擁抱互聯網,促使傳統模式逐步升級。開辟品牌網站及微信公眾平臺,線上可實現即時交易,并且更加重視用戶體驗,體現“內容為王”,抓住行業融合的新契機,開展了一系列品牌營銷活動。
     
      蔡永清認為,傳統文化產業在互聯網時代,轉變思維,將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結合起來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利用互聯網或許能更加廣泛地傳揚中華文化。
     
      艾媒咨詢CEO張毅在講道2017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及投資趨勢時表示,移動互聯網應該改叫“+互聯網”了,不能再叫“互聯網+”了,因為它的產業和各個傳統行業密切相關,接下來的5年或者10年不用互聯網或者不用移動互聯網,那么這個產業將無法生存。(汪曉東)
     
      轉自: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形成 需要立起四個“關鍵詞”

      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明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要基本形成。
      2017-04-07
    • 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師將持雙證上崗

      近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高級公務員培訓中心中國國家人事人才培訓網、國家開放大學培訓中心、“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總課題組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聯合啟動了全國中小學傳統文...
      2017-06-13
    • 人民日報:尋找傳統文化的“打開方式”

      讓龍袍亮起來、讓建筑動起來、讓瓷母時尚起來……在剛剛過去的“中國自然與文化遺產日”,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一系列有趣有料的活動,吸引了不少人走進傳統文化、走進藝術現場。
      2017-06-21
    • 向傳統文化致敬 中國兒藝《成語魔方四》將于10月亮相

      中國兒藝“中國故事”之《成語魔方四》近日正式建組。該劇將于10月21日首次登陸假日經典小劇場,帶小朋友開啟傳統文化之旅。
      2017-08-31

    熱點視頻

    《芳華》原型楊慧58歲仍像少女 舞蹈說跳就跳美到逆天 《芳華》原型楊慧58歲仍像少女 舞蹈說跳就跳美到逆天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