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教育也需“出館” 期待國寶進入更多“場景”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06





      很少有一檔以文博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一經開播便“刷屏”。
     
      2017年12月3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首播,當晚在網絡社區豆瓣獲得9.3分;首播集上傳僅三天,節目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的播放量就達到37.5萬。
     
      從《朗讀者》到《國家寶藏》,文化類節目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號召力和創新力。
     
      不過,《國家寶藏》給人的啟示并不僅在于文化類節目如何創新,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讓文物“活起來”的一種路徑。“開口說話”的國寶,不僅讓文博人“熱淚盈眶”,也讓觀眾看懂了。
     
      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比想象中更多,無論怎樣“活起來”,最終旨歸都是讓全民自覺地成為“國寶守護人”。
     
      文博教育也需“出館”
     
      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文脈,藏在一件件文物中。人們因此而被國寶吸引,走入了博物館。
     
      據統計,2016年全國注冊登記博物館總數達到4873座,免費開放博物館占總數的87.1%;全年舉辦展覽3.08萬次,參觀人數約9億人次。
     
      數據可喜,顯現出欣欣向榮。但是,展陳方式不夠生動、大博物館參觀人流量大,時常讓興致勃勃走進博物館的人對參觀體驗感到失望。另外,仍有很多人將博物館和旅游景點畫上等號,在博物館的珍寶前走馬觀花。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博物館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藏品不斷匯聚、展覽不斷豐富,不愁前來的觀眾,僅有這些夠了嗎?不夠。”
     
      博物館事業是否真正貢獻于社會的發展,最終要看博物館的資源是否最大程度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對文博人來說,這任重道遠。
     
      公眾對博物館的需求,其實就在于通過博物館的研究與教育,聽到沉默的文物有怎樣的故事,看到故事中蘊藏著何種文脈,進而提振文化自信。
     
      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文博人為讓文物“活起來”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博物館實施專項教育活動10.9萬次。
     
      但是,專項教育活動或專家的巡回講座終究受限于場地。文博教育的效果若要進一步深入和擴大,讓更多人在懂得博物館的基礎上走進博物館,就有必要讓文博教育“出館”,主動進入更多場景,創新國寶的“打開方式”。
     
      廣開媒介,連接情感
     
      2017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開幕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的“部長通道”上對媒體表示:“現有的渠道我們要充分利用和提升,特別是現在有4692座博物館,怎么樣能使博物館的展存能向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方面要下大力氣。”
     
      顯然,讓國寶資源與電視、網絡媒介對接是可行的。
     
      早年間有《探索·發現》《國寶檔案》等品牌文博節目,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多元審美需求面前,這些節目雖有足夠的信息量,形式卻顯得僵化死板了。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能夠在近年熱播,是因為勾連了文物與當代人的情感關系。文物雖然沉默,但“修文物”是古今匠人的對話,仿佛藏于深宮的文物在等待重生和世人的再次凝視。
     
      國之重寶,一眼千年,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傳奇”——這是《國家寶藏》打開國寶的方式。九大博物館的共同參與顯然也證明,博物館苦苦尋求的文博教育之路找到了新的發力點:廣開媒介,敘說文脈,連接情感。
     
      越王勾踐劍里的“劍魂”、石鼓里的“漢字中國”、曾侯乙編鐘里的“華夏正音”都啟示人們,國寶并不冰冷,它們的故事一開口就是上下五千年,與中國人的精神和情感共振。
     
      每個國人都應是“國寶守護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可以說,守護國寶也是滋養精神的過程。《國家寶藏》讓明星來擔任“國寶守護人”,同時通過國寶“今生”的故事,串聯起一個個與國寶有所淵源的個體,如考古學者、博物館志愿者、非遺傳承人等,并設置了“守護宣言”環節。
     
      這讓守護國寶這項文博人默默從事的事業,變得充滿了儀式感。或許我們可以追問一句:為何要讓“守護”有儀式的加持?
     
      自古以來,儀式的背后就是一種“禮”,是某種莊重的精神現實化的表現。突出守護的儀式,無疑是為了讓守護國寶、守護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從而讓人有守護的自覺。
     
      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近幾年,每年全國涉文物犯罪立案數量都在2000起以上,文物犯罪形勢嚴峻,一些職業盜墓犯罪團伙流竄各地盜掘古墓葬,給國家文物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文物盜掘多發生在荒郊野外,具有隱蔽性,不利于監管,而發現文物盜掘的群眾也常常認為事不關己,不進行舉報。
     
      百年前的一些重大文物盜掘案件中,甚至有周圍百姓引導盜墓者進入古墓葬的事例。在當時的百姓心中,文物并不是國家財產,而是皇帝的、墓主人的財產,也就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
     
      古今的案例都證明,有效保護文物不能僅僅依靠法律手段,讓“守護國寶”成為一種廣泛的自覺、一種深入踐行的精神,才是治本的良策。
     
      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博類節目和文博教育的旨歸,已經在《國家寶藏》首播集石鼓的故事中呈現:司馬光之父司馬池遍地尋訪失落的石鼓,幼年司馬光不解父親為何苦尋這些“石頭”,司馬池殷殷教誨,石鼓樸拙,但其中有華夏文字的脈絡。父子的世代守護,是一種精神傳承的象征。
     
      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在普及文物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緊密的情感互動滋潤新一代青年的精神,使更多人意識到:文物并不是個人的財產,而是民族共有的文化遺產;守護國寶也不僅是文博從業人員的事情,每個國人都應是“國寶守護人”。(劉佳璇)
     
      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