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到“公眾號創業”的話題原因有二,一是出于財經媒體人對資本市場的靈敏嗅覺,二則完全是好奇心作祟:同為輸出內容的文字工作者,我們創作一篇稿件從構思到最終成稿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還要有編輯的層層把關,公眾號的內容生產何以能夠如此高效?
我是帶著這些疑問去見每一個受訪者的。但我沒想到的是,在采訪的過程中,文中的受訪者多次對我提出的問題表露出一種“你太天真”的態度。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我向林躍提到了“黎XX”,我認為她的內容很優質、廣告也很用心。他跟我說,“黎XX”的打法跟他們不一樣,他們是把營銷當作最終目的,內容不是第一位。而且據他推算,“黎XX”最多也就一個月能夠做500萬、600萬元的營收,而他們這一行月流水千萬級別的比比皆是。
他讓我在公眾號平臺上搜一個關鍵詞,他告訴我,這些關鍵詞背后的某些公眾號平時會轉很多文章,但在文末會“恐嚇”你,如果不為你的子女、父母“點燈”,他們就會遭受厄運。很多中老年人為了安撫內心,就會在隨后附上的打賞渠道捐上一筆錢。
他說,這都是零成本的“生財”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在早期能夠為公眾號的所有者帶來一個月上百萬元的流水。
我至今沒有能夠核實到他的數據的真實性,但我能夠在公眾號平臺上搜到一些這種類型的公眾號,對受眾進行“恐嚇”,也曾有新聞報道過。
我的受訪者們都在這個行業浸淫多年,深諳公眾號創業的規則和套路。這些既定的模式為他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林躍說,通過這個行業,大約有一到兩百名年輕人實現了財富的大幅提升。
我過去曾經看過數篇這些年輕人的專訪,媒體總是喜歡抓眼球的東西,喜歡寫他們從草根“逆襲”到新貴的過程,以此來為那些還未能實現財務自由、還在擠公交吃盒飯的年輕人打上一針“雞血”。
但我不想過多去強調這一點,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那些用心鍛造內容的原創內容生產者們。但我一名從事原創內容創業的朋友提醒我,不應該偏激地去將兩者對立起來。
“做內容一直有兩種,一種是原創,做深度;一種是渠道,做流量。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無論是什么渠道,這兩種模式都會一直存在。做原創的會學習渠道的技法,做渠道的會向做原創的討教如何生產優質內容。”這位朋友說。
我認同他的觀點,同時我的受訪者們也告訴我:這個行業已經告別了野蠻生長的階段,即使是將“公眾號”當成一門生意來做,創業者們也必須尊重這個平臺的傳播規律,產出優質的內容才能保證流量和營收的可持續增長。(吳抒穎)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