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緊密的背景下,演出正成為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記者近日從中演院線了解到,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旗下子公司倡導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以下簡稱絲盟)正在結出碩果。通過這一平臺,今年將有10部外國劇目引入中國。同時,絲盟還著手籌備“絲盟藝術節”,成立絲路交響樂團等,以商業化模式推動沿線國家的藝術精品推廣。
絲盟管理運營中心項目經理林丹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絲盟是一個大型多邊型的國際化演藝平臺,創立于2016年,目前已擁有包括33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兩個國際組織在內的87家成員單位,其中海外成員58家。兩年多來,絲盟已積累了豐富的國際演藝資源,打造了中東歐、中亞北非、東南亞及美洲地區等幾條有特色的演出巡演路線,為開展對外文化貿易打下了基礎。“今年,絲盟將把合作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林丹表示,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2017年與兩家俄羅斯演出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這兩家公司同屬于俄羅斯舞臺娛樂公司總監迪米特里·伯格契
夫,一家公司主打冰上音樂劇,另一家是俄羅斯百老匯。
根據協議,雙方即將開啟百老匯夢想基金人才培訓項目,與俄羅斯和美國百老匯合作,聘請10~12位百老匯藝術專家遠赴中國,對從200名學生中篩選出的60名優質生源進行為期2~3周的培訓,之后進行展演。該項目在俄羅斯已成功舉辦三屆。入選的學員還將有機會到美國百老匯學習交流。
對于此次合作,迪米特里·伯格契夫表示,中演院線成立絲盟這樣一個平臺,為所有成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借助這一平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成員相聚在中國互相學習、分享經驗,并尋找合作的契機。
迪米特里·伯格契夫坦言,這是他第二次來到中國,已經找到了合作的契機。“一是可以合作一部音樂劇。我們正在制作一部歌劇,主題是蘇聯和美國的冷戰關系,這一題材對中國觀眾來說應該很具吸引力。二是百老匯夢想基金的人才培訓。目前,中國市場每年都有很多國外的公司前來演出,演出完了,合作也就結束了。我認為,唯一能夠發展音樂劇的辦法,就是培養當地的藝術人才。因此,我提議將美國百老匯的經驗帶到中國,給中國的藝術人才提供一個學習的土壤。這些藝術人才未來可能成為老師,從事藝術教育,將音樂劇在中國發揚光大。”
談及中國市場,迪米特里·伯格契夫認為,中國市場很大,但是在臺前和幕后兩個方面都還需要發展。“我們不是單純地將俄羅斯文化引進中國,而是要將中俄文化交融在一起。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和故事,但創作出一個讓所有觀眾都喜愛和理解的劇目并非易事,只有用現代講述方式來演繹傳統的文化故事,才能符合觀眾的需求。”(孟妮)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