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長篇扎堆 文學大獎促成創作大年?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5





      在1月22日下午舉行的第十五屆《當代》長篇小說論壇暨第二十屆《當代》文學拉力賽頒獎典禮上,李洱《應物兄》、石一楓《借命而生》、徐則臣《北上》、徐懷中《牽風記》、梁曉聲《人世間》,成為2018年度五佳作品。其中,李洱《應物兄》得票最高,即為2018年度最佳作品。其實,僅僅5部獲獎作品根本無法呈現2018年的長篇小說成就。那么,為何中國作家都在2018年底不約而同集中出長篇呢?
     
      創作大年
     
      老中青共同發力
     
      名作家長篇多達50部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最近一批實力作家紛紛推出長篇作品,比如韓少功的《修改過程》、李洱的《應物兄》、張煒的《艾約堡秘史》、范小青的《滅籍記》、徐則臣的《北上》等等……
     
      《當代》雜志主編孔令燕女士表示,在《當代》長篇小說論壇暨《當代》文學拉力賽的評選過程中,《當代》雜志為2018年出版(版權頁顯示時間)的長篇做了盤點,數量之多讓他們感覺評選會異常激烈。“我們是嚴格按照作品出版版權頁上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范圍來做候選名單的,版權頁上2019年1月出版的作品我們沒有納入其中。但盡管如此,好作品還是太多了。”孔令燕說。
     
      “我們匯總過來,大約有50部左右。”孔令燕說,“可以說,2018年是長篇小說的創作‘大年’,特別是歲末這段時間。”孔令燕佐證了記者的觀察。
     
      2018年“長篇小說大年”有什么不同以往的特點呢?孔令燕表示:“在我們看來,老中青作家共同發力是特點之一,每個年齡段的作家都在發揮自己的生活特長,讓創作與自己的生活相連。年齡大的作者在歷史和更宏大的方向里深耕,比如徐懷中的《牽風記》、馮驥才的《單筒望遠鏡》,梁曉聲的《人世間》;年輕人寫當下生活的比較多,比如徐則臣的《北上》寫大運河的運河史,石一楓的《借命而生》寫當下生活里小人物的命運。總結來看,就是每一個作家好像都在自己的風格里面長了一部長篇小說出來。”
     
      厚積薄發
     
      寫小說時間不一定長
     
      在心里放的時間一定要長
     
      談及為何要在歲末年初推出自己時隔30年的第一部長篇,馮驥才表示,《單筒望遠鏡》的故事在他心里已經存放了很長時間。他認為,寫小說的時間不一定要太長,但放的時間一定要長。時間長,人物才能活,才有生氣和靈韻。“我虛構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長;再有便是對歷史的思考、對文化的認知,還有來自生活歲久年長的積累。因此現在寫起來很有底氣。”李洱的《應物兄》寫了13年,“我每天都與書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隨形。”李洱坦言,如果沒有朋友們的催促,如果不是意識到它也需要見到它的讀者,這部小說可能真的無法完成。
     
      《捎話》的作者劉亮程告訴北青報記者,“我的寫作很慢,細水長流,每天寫一點,這本書寫了四年,時間確實很長,但是沒有四年又感覺寫不出來。當我開始寫《捎話》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在跟著這個故事往前走,自己帶著那么多的話語往前走。我也需要長大,也需要經歷書中捎話人所經歷的年月,所以在這樣寫作中我開始覺得可能很長時間才能寫完,在寫完之后我發現這個故事變成另外一本書。我想,一本書的長成,就像一棵樹的長成一樣,它需要有一個個年輪,這個年輪到了,它自然就成形了。”
     
      業內分析
     
      創作大年長篇扎堆
     
      可能因布局茅盾文學獎
     
      分析此次“長篇小說大年”背后的原因,孔令燕用“偶然與必然”來總結:“偶然的部分是,綜合我們很多年的觀察,‘創作大年’和‘創作小年’確實存在,這跟作家的創作周期也有關系;必然的部分,現在出版界競爭比較激烈,出版社對名作家、青年作家的關注很高,出版社希望能盡快拿到作家的長篇。所以,在作家寫出了長篇作品之前,出版社也會積極挖掘。一旦寫完,就會盡快出版。”出版劉亮程《捎話》的譯林出版社責編周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介紹,2018年7月拿到書稿,立刻投入到《捎話》編輯中來。“這本書連編輯、設計、印刷,花了不到5個月時間,比一般圖書快了很多。”
     
      盡管孔令燕強調作家創作的周期規律是很難人為總結的,“寫作跟作家個人有太多關系,這是一個很個體化的事情,不好總結出什么規律。”但有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含金量最高的文學獎項——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選將于2019年展開,其評選范圍為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出版的長篇小說。因此,要想趕上此次評選,在2018年年底前出版,是一條硬杠杠。(作者:張知依)
     
      轉自:北京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京劇名家:中國人想懂中國歷史 就應該愛國粹

      17日下午,京劇電影工程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電影節上舉行,74歲的京劇名師葉少蘭在臺下專心聆聽,并認真做筆記。對于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力推京劇電影版塊,他拍手稱贊。
      2017-04-19
    • 法律讓電影產業發展快中更穩

      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立法工作較為滯后,立法數量偏少、層級偏低,文化產業領域的法律處于空白狀況。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對此十分關注,文化界和社會輿論反映強烈。
      2017-03-21
    • 長三角城市群助推影視產業“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的“龍頭”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隨著華納、派拉蒙、迪士尼、索尼、松林等國際影業的進駐,上海作為國際間重要的外景地之一,頻繁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中,并進一步成為中國電影對接國際市場的大碼頭。
      2017-03-21
    • 文物“十三五”規劃出臺 打造50個博物館文創產品品牌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正式發布實施,這是全面推進我國文物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文物合理利用越來越...
      2017-03-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