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流浪地球》票房正式突破25億元,進入國內最賣座影片的前十名。其實早在點映階段,搶鮮收看的電影科研人員、航天工作者等專業群體就給予了如潮好評,正式公映后,在豆瓣上的評分、口碑也都屬上乘。對于一部科幻片,其成績已大大超出預期,高揚起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大旗。
然而,隨著口碑的發酵,比電影更科幻的一幕上演了。圍繞片子質量是好是壞的爭執不斷激化,火藥味甚濃,甚至殃及豆瓣電影這一評分平臺。眼看評分從8.4變為7.9,憤怒的“球粉”(《流浪地球》粉絲)甚至沖到各大應用商店,給豆瓣App打出了一星差評。
在受眾群中造成如此激烈的對抗和撕裂,《流浪地球》引發的反響的確不多見。支持的一方很好理解,每個走進影院的人都會震撼于視效和特技,導演郭帆帶領團隊四年磨一劍,沿用好萊塢級別的行業標準和技術手段,電影場景恢弘、制作精良。觀影過程中,觀眾不僅能清晰感受到影片制作的良心,還會在“帶著地球去流浪”的基礎設定和男主角劉培強父子身上感受到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家國情懷。此外,主創團隊在解決以往普遍存在的“中國人拯救世界”的違和感問題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力求觀眾可以自然帶入。
但和擁護者強調技術奇觀不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把重點放在了影片的劇情硬傷和價值觀上。日常設定交代不清、科學漏洞、剪輯混亂、臺詞口型對不上等——被情節密度推著走的觀眾當時看得很爽,回家再想卻發現好多地方禁不起琢磨。
至于價值觀層面的拉扯,幾乎是優秀國產片的宿命。電影相對成功地再現了大劉科幻的氣質,冷冽、殘酷、某種最高目標指引下的艱辛和犧牲,這是后者創作的經久母題,但其價值取向并非人人買單。在保留原作科幻想象的豐富細節、人的復雜、故事線的完整上,電影缺憾不少。在情感調動上,電影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救代之以偏向民族主義的喚起,更是留下最受詬病之處。
不過,好不好看、喜不喜歡見仁見智,對電影進行任何角度的解讀都是觀者的權利,但大量的情緒纏斗、左右站隊無疑是一種浪費,對不同意見喊打喊殺、以電影評分論愛不愛國則更是傷害。無論是電影還是其他,在合格的公共討論中,黨同伐異、非黑即白最要不得。就像對原著作者劉慈欣“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小說提升至世界水平”的褒獎一樣,《流浪地球》在科幻類型大片的探索和完成度方面,也是國內電影工業從0到1的突破。電影把科學的浪漫久違地帶到大眾領域、讓科幻有了一席之地,國內電影工業在公認難度最高的科幻災難片上也終于有了拿得出手的嘗試,這種嘗試可以不喜歡,但不能不尊重。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