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苑一夜東風暖,今月曾經照古人。
故宮盛景在燈光中讓北京上元節的夜色多了一些浪漫。
剛剛過去的元宵節,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各種各樣的花燈和美食刷屏,其中與往年不尋常的,就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很多人拍照或轉發故宮的夜景燈光照片,各種夜游故宮的美圖經由社交網絡擴散。城墻上,幾乎每隔幾米就有人舉著手機拍攝視頻,還有攝影愛好者長槍短炮對準光影中的樓閣殿宇。
從“故宮文創”到“紫禁城里過大年”再到“上元之夜”,故宮這位600歲的“網紅”今年似乎不太“安分”。透過十個甲子輪回對話古今,莊嚴肅穆的故宮以這種“接地氣”的方式與游客對話,實際上對于博物館來說,是開了個好頭,更是起到了示范作用。
回到2月17日,故宮將在正月十五、十六開夜場、辦燈會,舉辦“正月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的消息一經發布,就引發搶票熱潮,活動預約票火速“秒光”,故宮門票預售系統一度癱瘓,無法打開。
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故宮代表的是皇家宮殿,只是在歷史長河的打磨中,故宮從最初的“庭院深深”演變為公眾的博物館,即便“從商”,一開始故宮仍然延續自身嚴謹正派的高冷路線,在打造文創藝術品時保持著厚重的歷史感,也難以俘獲年輕人的心。
如今,故宮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文物活起來”,結合品牌自身特性和消費者需求來制定的IP打造計劃,才能更受市場歡迎。故宮越來越接地氣,消費者也樂意投桃報李。
偶爾“加夜班”,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故宮的幾百年歷史記憶中,似乎是前無古人,但是可以后“有”來者。
某電視臺推出的電視節目《國家寶藏》,讓眾多陳列在博物館中冷冰冰的文物,有了更鮮活的平臺,甚至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其中尤以學生和中青年人居多,這本來是傳統文化煥發年輕活力的良機,只是我國很多博物館,曾經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開放時間與孩子們上學,成人上班的時間重合,節假日又人滿為患。
故宮這一次嘗試,是很好的開端。參觀一次博物館,比上任何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課都來得有效和實際。歷史寫在書本上,不如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
包括大英博物館等國外一些博物館,已經考慮或者正在進行嘗試,在周五或者一周中的幾天,延長博物館開放的時間,適時推出一些晚間參觀的項目。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借鑒。當然,相對應的開放夜間時段,會增加一些費用,可也會增加博物館的收入,用于優化館藏環境,提高工作人員待遇,一石二鳥,雙贏互惠。
近百年不曾在夜間向公眾開放的故宮,在元宵節華燈初上,流光溢彩。其實讓傳統照進現實,讓文化映入眼簾,有時候就是這樣簡單。中華文脈,源遠流長,我們不缺少博物館,給公眾的文化服務提供更多的空間時間,故宮開了好頭,從樹立國人文化自信這個角度來說,意義深遠。(文/冷萬欣)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