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了燈,故宮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
2月19日是元宵佳節,和往年不同的是,“紫禁城上元之夜”傾情上演,讓國人大飽眼福。正月十五與正月十六是“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故宮博物院在建院94年來第一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
據了解,當晚觀眾可以漫步宮墻上觀燈,聽中央民族樂團現場演奏與暢音閣傳來的戲曲聲,賞投影在金色琉璃瓦上的《千里江山圖卷》等繪畫作品。與民間“鬧花燈”不同,宮里既可看燈也可看殿。而且故宮的首次“燈會”,參觀線路走的是“高規格”,很多環節,觀眾都可登城墻,俯瞰整座紫禁城。
游客張先生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紫禁城上元之夜”一票難求,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已然華麗轉身成現代網紅,不僅成為傳統文化不斷融合新要素新技術從而破繭重生的經典勵志案例,也是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照進現實的明證,而這次元宵節也讓自己倍感難忘。
文創產品多元化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在2017年的收入已達15億元。這超過了同期1500多家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但這一收入水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資料顯示,2010年,故宮文創網店“故宮淘寶”開張,價格高昂、質量一般,直到2013年,故宮淘寶開始轉型,以“賣萌”的姿態重新面市,由此走上網紅之路,從口紅、日歷到水果叉、朝珠耳機,甚至輸入法,爆款不斷涌現。
當年,故宮文創增加文化創意產品195種,2014年增加文化創意產品265種,2015年增加文化創意產品813種。截至2016年底,故宮文創產品共計9170種,到2017年底,故宮文創產品已經突破10000種。從中可以看出,故宮成為網紅也是經歷了彎路、曲折,不斷探索才走上大道的,終極秘訣就是運用科技和互聯網與市場經濟相融合。與年輕人親密互動,為古老的故宮賦予年輕的活力。
資深電視評論員魏明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故宮的品牌號召力是無與倫比的,故宮品牌的輩數可以說國內基本沒有任何一家單位能與他相比;其次,他用的都是取材于傳統文化,甚至是故宮獨有的一些產品,例如繪畫、瓷器或者是其他藝術形式的文物,其他藝術機構是很難仿出來。因為獨有,所以是稀缺資源,每出一件新奇的文創產品就能帶火一個。
魏明強調,古代文化和互聯網傳播結合起來,馬上就產生了奇妙的一個效應。故宮所賣的是最古老的文化的一些創意產品,而又通過最現代化的網絡來進行傳播。這兩種反差一結合,大家對故宮文創產品會覺得特別有意思,印象很深刻。所以故宮的品牌效應選取的文玩產品,這都是它的特色,所以火起來一點也不奇怪,并且在國內幾乎看不到其他博物館能做到故宮這種程度的,也沒有任何一家文物機構能像故宮這么有創意,行動力非常強,相信以后還會慢慢推出更新更好的文創產品。
故宮文化創意品牌研發部門經常與文物專家進行互動和學習,充分了解和領悟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挑選其中有特色典型的具有文化性形式,美與情感的文物元素為文化創意研發尋找正確方向。設計團隊利用文物背后的故事,將研發對象與故宮文化有機結合,讓文物的古樸沉穩氣質與文化創意產品的時尚活潑氣質完美融合,這樣的文化創意產品才會具有故宮文化的特別性格。
市場經濟相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文化精華在通過日益不斷沉淀和積累之后所形成的重要產物,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存在多年的緣由所在,加之文化和經濟是在相互促進中發展的,陜西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高淼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時至今日,單調的旅游紀念品的發展空間愈發狹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讓博物館觀眾的眼光愈來愈挑剔。為了達到公眾的期望值,也為了迎合一般公眾的興趣,在研發文化產品的過程中,除了兼顧產品的文化特性,還要注重創意性及實用性,真實地感受故宮的文化氣息以及正確理解故宮博物院所傳遞的文化信息。
高淼表示,對于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高品質、有創意的文化產品,就需要優秀的策劃與營銷,達到將傳統文化順利融入現代生活的效果,進而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從麻木被動地接受向“潤物細無聲”的主動性傳輸轉變,這將為故宮博物院晉升為世界頂級博物館提供充分的可能。
失去時代鏈接、缺乏情感氣息、毫無新意的文化產品,這種千篇一律,價格甚高的文物復制品只會困于曲高和寡、乏人問津的窘境,也只能為極少部分的高雅人士所接受。
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相融合,讓生活趣味注入文創產品,適當減弱文化屬性,再加之功能性、創意性協調,才能更好地被現代人接納,傳統文化才能找到持續生長的內在力量。
弘揚傳統文化
文創產品,既要有文化,更要有創意。市面上那些成功的文創產品,無不是將古老元素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并注重講好背后的文化故事。進一步說,博物館等文化機構之所以要開發文創產品,核心用意在于“引人入勝”。文創產品只是一個橋梁,使命在于激發現代人深入了解背后文化的興趣。
北京飛龍創意科技總裁藺少晨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文創產品是根植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它的創作必須建立在作者本身對于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傳承精神基礎上,并且可以引導受眾正確的理解和使用其作品,才算真正符合傳統特色又不失時代精神的作品。
文化是文物的魅力所在,匠心開發則是文創長久立足的關鍵。特別是在商業大潮波濤洶涌的當下,更需要坐擁富礦的文化機構守住初心、敢于創新,讓更多歷史寶藏重新活起來,賦予傳統文化更強勁的生命力。
北京以文化活動眾多而知名,但此次故宮“燈會”不一樣,它不僅對接了元宵賞燈這個古老的文化傳統,把京城過年氛圍烘托到一個高點,更是喚醒了公眾對故宮文化想要深度了解的愿望。
這無疑會有效促進人們與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互動,讓古老而優秀的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擁有更高的地位。藺少晨強調。(記者 劉昱汝)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