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處、全球第1102項世界遺產。
回望良渚83年考古之路,25年申遺之路,人們翹首期待的這一時刻終于到來。此次申遺成功,也意味著良渚古城遺址成為繼西湖和大運河之后浙江的第三個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方面,浙江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后申遺時代,如何實現保護與發展相融合,推動文化遺產帶動經濟轉型發展?
浙江給出的答案是,既要發掘、傳承、弘揚古代文明,又要積極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擦亮世界文化遺產這張金名片,為保護和利用人類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何以入選世界遺產?
良渚古城遺址地處浙江省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83年前,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和石器在這一區域被發現,開啟了良渚文化考古進程,也讓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間的“中華第一城”逐漸掀開神秘面紗。此次世界遺產大會上,世界遺產委員會對良渚古城遺址給出了三個定位,即代表中國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市考古遺址的空缺。
十一條水壩組成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神秘絢爛的禮俗制度、高度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水平、規模龐大的城市系統,共同描繪出一幅中國史前社會文明高峰的圖景。可以說,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力駁斥了國際學術界認為“中華文明始于有甲骨文、青銅器的殷商時期”“文明歷史不足五千年”的論調,將世人對中華文明史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事實上,良渚古城遺址的獨特貢獻還在于它讓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脈絡愈發清晰。大量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玦等文物,折射出先民的精神追求,以鳥、蟬、魚等為原型的玉雕動物佩飾,彰顯著古代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觀念;二里頭、殷墟等夏商時代遺址中,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成為中華文明在多元交融中不斷演進的實證,印證了中華文明逐漸積累、不曾中斷的發展特點。良渚古城遺址不僅真實、完整地保留了人類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發展歷程的有力見證。
25年漫長的申遺之路 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文物局就指出:“良渚遺址群重大價值的不斷揭示,已經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我國文明起源的時間、方式、途徑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并將繼續豐富人們對我國文明史的認識。”“此次良渚成功申遺,浙江實現了保護和申遺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探索。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始終貫穿于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杭州市、余杭區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在考古研究、遺址管理、社區建設、文化傳播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良渚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國家文物局劉玉珠局長表示,良渚古城遺址入遺,意味著它所代表的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同,意義重大。
擦亮文化浙江的金名片
事實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只是實現良渚遺址保護的一小步目標,今后又該如何繼續挖掘良渚遺產的內涵和底蘊,助力當代社會文化發展?“將充分運用良渚古城遺址及其周邊區塊人文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深入實施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夢想小鎮等文旅融合項目,實施文化和旅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浙江省文化與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時期,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新的關注熱點。
該負責人還表示,保護文化遺產就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在這方面,西湖和大運河的保護方式值得借鑒。近年來,杭州大力實施文化引領戰略,加快推進“一址兩街兩園三館兩中心”十大文化項目建設,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靈,把西湖和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展示中華文明金名片的核心地帶。
以中國首個工業設計小鎮夢棲小鎮為中心,良渚已經集聚起一大批國內領先的優秀文創企業,良渚文化村里也有許多人參與到古城遺址商家運營,并開發相關文創產品。截至目前,良渚已集聚文創企業600余家,文創設計人才4000余人。2018年,實現文創產業增加值27.68億元,同比增長13.7%。
浙江將以良渚地區的人文資源為依托,通過引導發展文化產業、文創產業、民宿經濟等,積極助推遺址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目前,文創產業已成為杭州市余杭區良渚新城、良渚街道的重點產業之一,豐富的文創產品也為良渚文化價值的推廣助力。
下一步,余杭區將以申遺成功為新標志,全力以赴抓實“后申遺時代”具體工作。余杭區區委書記張振豐表示,要做好遺址公園運營文章、周邊區域規劃文章、重大項目建設帶動文章、良渚文明宣傳推廣文章。以申遺成功為新契機,乘勢而上加快經濟的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記者 葉德寶 梅峰 □馬佳麗 牛夏風)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