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文物部門牽手中國絲綢博物館 探索中國絲綢之源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12-13





      12月3日,“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鄭州工作站在滎陽青臺遺址揭牌,基地由中國絲綢博物館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建立。今后,工作站將為鄭州地區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事業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為探尋絲綢起源探索新的方法。

      工作站之所以落戶滎陽青臺遺址,這與滎陽青臺遺址的考古發現密切相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位于黃河流域的河南滎陽青臺遺址(距今5300—5500年)出土了羅織物,后考古研究證實,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絲織品。
      
      基于此因,出席當日揭牌儀式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表示,來到滎陽青臺遺址,對他而言是一次朝圣。

      “滎陽青臺遺址出土絲織實物的史實,已經列入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絲綢年表。幾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青臺遺址,撫摸這片土地,我們就想,還是要在這里繼續尋找中國最早的絲綢。”趙豐說,今后,中國絲綢博物館會依托鄭州工作站的考古隊伍進行中國絲綢的探源。

      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在講話中說,中國絲綢博物館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滎陽青臺遺址聯合建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鄭州工作站,為今后中國絲綢之源研究搭建了新的平臺,標志著鄭州地區紡織品文物保護研究事業邁上了新臺階。

      據“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鄭州工作站主任周旸介紹,此前,中國絲綢博物館已經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甘肅、俄羅斯五地了建立工作站,鄭州是第六個工作站。
      
      “工作站重點開展絲織品相關文物分析檢測鑒定、傳統工藝與價值挖掘,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周旸表示,對古絲織品的研究,對于延續中華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有重要意義。

      2015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尋找中國絲綢之源”項目,分別在滎陽青臺、汪溝、鞏義雙槐樹等相關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展開工作。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考古人員在滎陽青臺遺址、滎陽汪溝遺址發現了目前中國最早的絲綢,在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了骨雕家蠶,這些確切地證明了中國古代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開始家蠶制絲。因此,考古學者認為鄭州是中國絲綢的重要源頭之一。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莫斯科講述中國非遺故事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莫斯科講述中國非遺故事

      中國絲綢,燦若煙霞,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用“絲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形容杭州當地絲織行業的高超技藝,杭州絲綢曾隨著古代“絲綢之路”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如今再次來到俄羅斯一展芳容。
      2019-04-24

    熱點視頻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