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僅僅是味覺和嗅覺的記憶。”帶領學生深入全國各地茶產區深入體驗、傳播茶文化,是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朱海燕教授的夢想,但因為平時檔期滿滿的科研和教學任務,遲遲未能實現。不曾想,今年的新冠疫情,給了朱海燕一個“契機”。
2020年3月起,在做足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她帶領研究生組建直播團隊,圍繞大湘西,團隊行程5000余公里,開展了近20場關于茶葉生產、茶葉沖泡品鑒的直播,逾100萬人次觀看,古丈縣、保靖縣、沅陵縣、石門縣,岳陽君山島,湘潭市、湖南省茶葉博物館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跋山涉水,茶園開直播現場教學
湖南是茶葉大省,茶產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一。因為疫情期間交通受限,朱海燕決定先帶領學生認識大湘西的“茶葉地理”。
三月初的瀟湘大地已經春意盎然,朱海燕帶領的團隊來到在海拔800M常德市石門縣西山埡茶園。
有學生在直播間提問,生態茶園不使用農藥,如何防治病蟲害?朱海燕讓研究生助手展示了茶園的生態環境,同學們在手機另一端看到了第五代太陽能捕蟲燈,“一個燈通過光和聲波誘捕害蟲,可以管理15-20畝茶園”,對著朱海燕的現場解說,學生見識到了當代中國生態農業的技術手段。看到捕蟲燈上一層厚厚的害蟲,學生在彈幕里表示“哇,這個綠色防護太厲害了”“我對中國茶更有信心了”。
在生產車間,朱海燕一一個學生展示綠茶制作的各個環節,攤放、殺青、風選、回潮、揉捻,她向學生解釋“風選”工藝的重要性,“很多廠家省掉了這個步驟,實際上,風選可以去掉雜質,讓茶湯清澈透亮”。重點說明了揉捻時要遵循“先輕后重,逐步加壓,輕重交替”的原則,要求成條率在80%以上。
與非遺傳承人合作講解制茶工藝
在古丈縣,朱海燕與有30年制茶經驗古丈毛尖金牌茶王向春輝師傅一起,手工炒茶的演示,給學生和觀眾們演繹了生動的實操課。
朱海燕告訴學生,民間諺語說“燒火的是師傅,炒茶的是徒弟”。其實講述的是合適的火候對茶葉殺青重要性。伴隨著茶王向春輝師傅的“鐵砂掌”迅速的翻炒茶葉,朱海燕在旁提示炒茶的技術要點,“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燜抖結合,完成殺青”。
同時,她也跟同學們講解殺青的科學原理:“鮮葉在300的鍋中,要不停翻炒,不能讓鍋粘住茶葉。”同時,她將殺青的原理娓娓道來,“通過高溫(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葉片內溫度達到80以上),迅速的鈍化茶葉中的多酚氧化酶,保持葉底的鮮爽翠綠,溫度太高,就會燒糊,溫度太低,就會出現紅梗,合適的溫度和靈巧的動作,才是做出名優綠茶的基礎。”
殺青完成后,朱海燕馬上向觀眾描述了她的感受:“鍋里的聲音變小了,鮮葉色暗了,嫩莖梗折而不斷,青草氣部分消失,略顯清香”這樣的狀態就提示殺青成功了。
為學生代言,助力90后新農人走出困境
“我們的茶底鮮活翠綠,制作工藝有什么訣竅?”“這個艾草粑粑清香四溢,簡直就是春天最應景的小吃!”在四月淅淅瀝瀝的春雨中,在湘潭縣中路鋪鎮龍鳳莊園,朱海燕通過在線直播的方式,講述了他的學生、90后小伙陳萌創業的故事。
受此次疫情影響,今年龍鳳莊園的茶葉等農產品遇到了銷售困境,餐飲、住宿等業務更是難以開展,作為創始人的陳萌一籌莫展。此時,他求助于朱海燕,“朱老師爽快地答應來的園做一場直播,讓更多人了解這里”,陳萌有些意外:“我從來沒有想到過一位教授能走下講臺,走到田間地頭,為我助力”。
近一個半小時的直播,吸引了5000多網友觀看。朱海燕教授悉心地引導著陳萌說出自己的創業故事:陳萌不僅自己創辦莊園,培訓附近的農民開展茶葉種植、茶葉加工等工作,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致富,其中,將近400為村民年收入增長1.5萬元,13戶貧困戶“摘帽”脫貧。
轉自:瀟湘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