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沉寂的兩漢文化活起來?這座城市誠邀八方學者來獻策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31





      “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斗幾千秋。”位于江蘇北部的徐州,曾是劉邦故里、項羽故都,留下了聞名中外的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自帶兩漢文化發祥地光環的徐州,如何保護、傳承、弘揚兩漢文化?徐州近期開門迎客,舉辦首屆漢文化論壇,誠邀一眾學者前來出謀劃策。


    1.jpeg

    ▲這是2007年5月18日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新館拍攝的漢畫像石。


      “我們的文化遺產得不到呵護前是蓬頭垢面的,只有保護好它們,面對公眾時才會光彩照人。”被稱為故宮“看門人”的單霽翔,在首屆漢文化論壇上帶著《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演講題目,第一個向與會者分享“如何兼顧保護和開放,讓兩漢文化遺產活起來,走進公眾視野。”


      單霽翔說,以前故宮的庫房堆放著大量文物、木料,從未對外開放,包括與漢文化有關的文物都在庫房里面沉睡多年。執掌故宮博物院后,他花了數年時間清理騰空這些庫房,“很多漢兵馬俑當時就在冰冷的臺階下,先修復好再把它們神采奕奕地陳列出來。”


      挖掘了大量兩漢文化遺產的徐州,同樣面臨著“養在深閨無人識”這一問題。國家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信立祥認為,目前徐州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無論展示內容還是展陳手段,在全國同級博物館當中堪當前列,但遺址博物館展覽卻不盡如人意。


      “如果國外同行問我們兩漢諸侯王陵整體特征是什么?我們回答不上來。”信立祥說,按照漢代禮制和其他地方遺址考古的發現,漢代諸侯王陵規模應十分龐大,而前期徐州漢墓考古側重發掘主體,陵園整體挖掘不夠,導致不論是學者還是游客對一些文化遺跡難窺全貌。


      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被譽為“漢代三絕”,是漢文化的三大標志性符號。據最新考古資料,徐州已勘查漢墓近3000座,發掘西漢楚王(后)墓8處19座、東漢彭城(下邳)王(后)墓2處5座。獅子山楚王陵發現了數量繁多、種類豐富的兵馬俑。作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圖景的第一手資料,漢畫像石在徐州已有140多年的發現和研究歷史,現存漢畫像石2500余塊,是國內收藏漢畫像石最多的城市。


      而在今天的文旅大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將分散在多個縣區的兩漢文化遺產串珠成鏈?


      “在杭州宋城景區隨處可見‘給我一天,還你千年’的旅游標語,徐州不妨借鑒,刷新文旅名片辨識度。”西北大學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徐衛民說。


      在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盧小慧看來,徐州可嘗試打造5A級漢文化大景區,以九里山為龍頭,以獅子山、龜山、北洞山、東洞山、馱藍山以及豐、沛二縣為兩翼的全域旅游景區。


      “徐州漢文化有五大特點:不屈不折的斗爭精神,重義質樸的性格特征,善用智謀的策士風范,健康長壽的養生理念,兼收并蓄的開放姿態。”對于如何進一步弘揚徐州漢文化,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書錄認為,在“十四五”期間,當地可打造體現“楚韻漢風、南秀北雄”與現代化交相輝映的大都市文化圈。


    2.jpeg

      ▲2019年10月19日無人機拍攝的窯灣古鎮。窯灣古鎮位于江蘇徐州新沂市西南部,有著1300多年歷史,地處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三面環水,別具韻味的古老建筑、秀美的水域風光吸引許多游人利用周末前來休閑觀光。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徐州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節點城市,河段至今運輸繁忙,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難得有一個城市將一個朝代的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結合一塊。”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表示,大運河文化與漢文化有諸多共性,他們都有著豐富的遺存,都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扎根于人民生活,一直活到現在,還將奔向未來。徐州應該發揮兩種文化交匯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促進文旅融合躍步升級,擦亮金字招牌。


      “作為兩漢文化的發祥地,大力保護、傳承、弘揚兩漢文化精髓,徐州責無旁貸。”徐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馮其譜說,近年來,徐州以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和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舞動漢風”品牌工程為引領,不斷推動漢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孕育了“楚韻漢風、南秀北雄”的人文特質,生動展現了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樣板的時代風采。未來,徐州將力爭讓昔日兵家必爭之地,成為諸多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記者鄭生竹)


    20201031135349773.jpeg


      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