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三千里,他在巴渝大地貢獻文化扶貧“金點子”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1-30





      初冬時節,走在重慶的街頭,


      董桂林經常因這座城市空氣濕潤而感慨。


      在他的家鄉山東濟南,


      秋冬季雨水很少。


      2018年7月,


      作為山東扶貧協作重慶掛職干部,


      董桂林從原山東省文化廳來到重慶,


      目前掛職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公共服務處副處長。


      兩年多來,


      家里老人生病,他顧不上照顧;


      孩子就讀高中,他鮮有時間輔導。


      董桂林說:“對家人,我心中有愧疚。”


      現在他最開心的事,


      不是哪天可以回家鄉,


      也不是獲得什么榮譽,


      而是接到重慶脫貧群眾的電話。


      “他們在電話中告訴我,


      非遺讓他們在家門口就了業,


      文化讓他們的日子越來越美好。


      聽到這些我特高興,感覺特有成就感。”


      跨越三千里,他在巴渝大地

      貢獻文化扶貧“金點子”


    20201130110430386.jpg

      ▲ 2018年魯渝非遺扶貧成果展上,董桂林(右五)與非遺扶貧培訓班學員合影


      從跨越3000里落地重慶的那天起,董桂林就忙起來了。剛到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時,董桂林的辦公室與非遺處負責人的辦公室門對門。兩人每天去單位都挺早,抬頭不見低頭見,有時還一起去食堂吃早飯。聊著聊著,重慶非遺的情況就在董桂林心里扎了根。


      經過一段時間的密集學習、調研后,董桂林初步確立了努力方向——以非遺助力脫貧。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得讓他們有一技之長,非遺產業化運作的理念提供了契機。


      原來,他在調研過程中陸續發現了重慶市萬州區、巫溪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4家非遺企業。這些企業都從事蜀繡技藝傳承,企業發展處于上升階段,企業負責人對非遺項目有感情,且經濟效益不錯,加上蜀繡技藝的門檻不太高,能為當地群眾提供一批穩定的就業崗位。


      這4家非遺企業很快被列為非遺助力脫貧試點單位。董桂林協調爭取到120萬元資金,每家企業給30萬元,讓當地群眾去接受培訓。培訓時不光管飯,還提供“誤工補貼”,這大大激發了大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20201130110601386.jpg

      ▲ 重慶市貧困山區民眾參加蜀繡技藝培訓


      一個月時間,4家非遺企業培訓班招收了近200名學員,多是留守婦女、老人和殘疾人,60%以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授技藝,學員從蜀繡最基礎的針法學起,一段時間后重新分組,用差異化教學方式挖掘每位學員的潛力。


      培訓進行到一定階段后,部分上手快的學員成了熟練工,公司跟他們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保險。因為蜀繡可居家制作,公司對距離遠的學員實行“彈性工作制”,讓他們既能增加收入,也方便照顧家庭。


      今年54歲的陳碧海就出生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該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的武陵山區腹地,是從重慶去往湖北、湖南、貴州的重要門戶。陳碧海的人生可謂坎坷。20年前,他外出打工時遭遇事故,落下了重度殘疾,走路需要拄雙拐。回到大山深處的家鄉后,陳碧海10多年沒出過鄉鎮,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他沒想到過了知天命的歲數,居然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2018年,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非遺扶貧培訓班開班。酉陽苗繡的傳承人專程來到陳碧海家,勸他去參加培訓,學一門手藝。


      在鄉鄰眼中,陳碧海參加非遺培訓后宛若變了一個人,不再像原來那樣沉默寡言,臉上也慢慢有了笑容。更關鍵的是,從參加培訓的第二個月起,他就能通過苗繡作品掙一部分收入。如今,傳統苗繡的上百種針法,陳碧海已學會了一大半。在董桂林的幫助下,他不僅入職非遺企業,還成為企業的形象代言人,激勵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去主動接觸一門非遺技藝。


      董桂林在重慶策劃開展的非遺助力扶貧培訓,讓很多像陳碧海一樣的貧困戶通過學一門手藝有了一份穩定收入,解決了溫飽問題。一些貧困戶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這位從山東來的扶貧干部的付出,當面或者借助電話、微信向他表達了感激之情。


      重慶市城口縣雞鳴鄉金巖村的村民胡安會,11年前因車禍致殘。城口縣被大山環繞,交通不便,素有“巴掌地、雞窩田”“九分山、半分田”之稱。“以前,孫子孫女回來,問我要錢買個作業本,我都拿不出。”胡安會說,參加非遺助力扶貧的培訓后,她學會了布藝制作,如今每月有約2000元收入。


      “真是特別感謝魯渝扶貧協作,感謝你的熱心幫助和‘金點子’。”一次,胡安會在跟董桂林聊天時說,現在她盼著孫子、孫女回村看她,給孩子們買東西吃、買衣服穿的感覺特別幸福。


      培訓陸續擴大規模。兩年多來,董桂林在當地部門的支持下,在重慶舉辦非遺助力扶貧培訓班29期,并打造了23個非遺扶貧工坊,累計培訓貧困和殘疾學員1250人,幫助其中的695人實現就業,就業群眾的月均收入超過2000元。


    20201130110717386.jpg

      ▲ 群眾在重慶一家非遺扶貧工坊內學習苗繡


      也許2000元對很多城里人而言不算多,但對山城的貧困戶而言,這是一筆足以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錢。比如城口縣的一些貧困戶以養豬為生,按一般的市場行情,一頭豬從春天喂到冬天,到了年底也就賣到2000元。


      非遺培訓給重慶帶來的不只是民眾增收,還有非遺傳承業態的豐富以及非遺企業發展的“新風口”。


      今年10月,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舉辦。重慶市云陽縣的藤編傳承人凌建云帶來參展的藤編家居用品很快銷售一空,現場還接到了不少訂單。笑得合不攏嘴的凌建云拉著董桂林的手在展會現場聊了許久,他說:“要不是你給出主意,我現在可能還在濟南的某個建筑工地打工。”


    20201130110901986.jpg

      ▲ 2019年,重慶市云陽縣藤編手工藝培訓班開班


      藤編是凌建云的祖傳手藝,野生藤從山上取下,被編織成筐子、椅子等生活用品。前幾年,凌建云的藤編作坊難以為繼,他決定外出打工。董桂林了解到相關情況后,給他出點子:創新樣式,去展會找客戶。因為董桂林的挽留,凌建云留在了老家,開始琢磨藤編新產品。如今,他的藤編作坊吸納了當地大批群眾就業,訂單常年處于飽和狀態。


      萬州區三峽繡手工藝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蜀繡制作的非遺企業,目前正加緊聘請專業設計人員,建立自己的研發平臺,創建“刺繡+家居”營銷模式。該公司負責人史磊說:“這兩年,董桂林在幫助企業孵化領域沒少出力。他將自己的調研成果無私地分享給我們,讓我們堅定了在蜀繡領域做下去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慶開展扶貧協作的董桂林沒有忘記“興文化”的使命,在用非遺技藝為民眾增收之外,他還想方設法為貧困山區的群眾送去更多精神食糧。


      2018年12月,在重慶市巫山縣調研走訪時,董桂林巧遇正在那里支教的一位山東老鄉。老鄉的一番話,讓他陷入了沉思:“經過支教團隊統計,巫山縣有超過六成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其中有很多是貧困家庭里的孩子。這些孩子多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上學有老師看著,放了學便沒人管了。”


      得想個辦法讓孩子們放學后也有人照顧啊,這個念頭出現在董桂林的腦海里。經過與當地相關部門溝通,董桂林提出打造“留守兒童夢想驛站”的想法,很快得到支持并實施。“留守兒童夢想驛站”主要設在深度貧困鄉鎮,依托鄉鎮既有文化場所,設立縣圖書館分館,整合婦聯、教育、科技等部門資源配備適合留守兒童的書籍、學習用品、桌椅板凳等。


      董桂林還協調相關社會組織和機構,通過招募志愿者的形式為“留守兒童夢想驛站”配備兼職老師,輔導孩子們的功課,幫助留守兒童學習舞蹈、唱歌、繪畫等才藝。“驛站”設立之前,很多孩子放學后喜歡給在外務工的父母打電話。電話兩端,媽媽在那頭哭,孩子在這頭哭。有了“驛站”,孩子通過視頻將自己的生活分享給爸爸、媽媽,大人在外地也放心了。


      董桂林還與中國孔子基金會聯系,邀請后者在重慶設立16家“孔子學堂”。“孔子學堂”被定位為群眾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營養的場所,也是在貧困山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陣地。


    20201130111047386.jpg

      ▲ 2020年7月8日,“孔子學堂”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重慶市巴南區圖書館舉行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重慶兩年多,董桂林跑遍巴渝大地的山山水水,跟很多貧困群眾處成了好朋友。有時,一些受過董桂林幫助的重慶民眾會跟他說:“董副處長,回到山東可別忘了我們。”這時,董桂林總是憨厚地笑笑,用一口不太標準的重慶話回答道:“要得。”




      —記者手記—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董桂林將于今年底結束在重慶的扶貧協作掛職,回到山東。在巴渝大地待了兩年半,走遍山山水水,結交了不少朋友。他說:“要說不想回山東,那是假話,畢竟親人都不在身邊,但現在讓我準備行李返程,又有點舍不得。人就是這么矛盾。”既想長久地為貧困群眾服務下去,又期盼著多陪伴家人,董桂林的想法也是眾多扶貧干部的真情實感。


      董桂林的微信里有上百位重慶貧困群眾好友,他用真心換得了與大家的交心。有群眾說,自己就愿意聽他的建議,因為他沒私心,就是為了大家好。扶貧協作干部干到這個份上,可謂“不虛此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數以萬計的文化和旅游系統干部帶著崇高的扶貧使命奔赴基層,為群眾排憂解難。工作方法成百上千,但核心理念不變: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難題。董桂林在重慶主要干了兩件事:一是增收,通過非遺培訓讓群眾掌握一門技藝;二是扶志,給貧困群眾加油鼓勁,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核心問題解決了,群眾滿意了,自然會被高看一眼、厚愛三分。


      我國即將進入“十四五”,這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如何將文化和旅游資源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動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當地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是需要當前文化和旅游系統干部深入思考并拿出更多“金點子”的新課題。(蘇銳)


      轉自:文旅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山東省委審計委員會召開第五次會議 依法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確保審計工作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山東省委審計委員會召開第五次會議 依法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確保審計工作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