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啥呢?”
“又挖出寶貝了?”
“走,撿銅錢去。”
……
近年來,考古與普通人的距離近了不少,隨之而來的是公眾考古的熱度水漲船高。不過,公眾考古到底干啥?是專業人士帶著公眾一起下工地,共同在遺址里“挖寶”嗎?
仍然被誤解的文物考古
“又挖出寶貝了?”今年10月中旬,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紫荊山路一小學北側,占地約4畝的文物勘探現場引來市民猜測:工地總是大門緊閉,氣氛神神秘秘的,是不是有啥重大發現?說不定在工地遛達就可以撿到銅錢呢。
鄭州市鬧市區發現大型墓群的話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許多人轉發有關視頻、圖片。文物部門緊急回應:不要看到考古就以為是墓群,這是一處考古工地,普通的遺址,沒有墓葬,更沒有群。
考古確實越來越熱,但公眾對考古仍有著刻板印象。從前兩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到四川江口張獻忠沉銀遺址,人們更多關注的還是出土的黃金貨幣、玉器珍寶和傳奇故事,較少有人能夠透過表面的五色絢爛關注到遺產、文物的文化價值。“考古就是挖寶”“考古就是國營盜墓”等誤解仍在社會上流傳。
公眾考古也許能夠架起一座橋梁。“公眾考古”一詞是舶來品,于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中國。“但在中國其實由來已久。”河南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20世紀30年代左右殷墟發掘時,為了消除居民對考古隊的誤解,就組織當地民眾參觀過出土文物。過去的許多重大考古發現都是專家說了算,但現在有些發掘專家學者已不再是考古信息的唯一解讀者,公眾的參與度越來越大,甚至質疑程度也越來越高,最典型的就是曹操墓的發掘。
公眾參觀鄭州的考古移動實驗室 王羿 攝
公眾考古在中國大致經歷了受眾型、關注型、參與型三個發展階段:受眾型階段以專家自發性為主,單向普及傳播,公眾參觀、接受為輔,如定陵、馬王堆漢墓、秦陵兵馬俑考古;關注型階段以專家話語權為主,開始討論公眾考古的必要性,公眾和媒體關注并舉,如老山漢墓、南海一號考古;參與型階段,專家不再是考古資源唯一和當然的權威解釋者,公眾和社會媒體獲得一定的發言權,其對文化遺產的看法、觀點有了影響力,如曹操高陵考古。
公眾參與成為考古新常態
“走!到州橋汴河遺址考古去!”
10月29日,報名參加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公眾考古研學基地的市民一大早就來到考古現場。
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公眾考古研學基地公眾開放日 張瑩瑩 攝
走進1號、2號探方,人們立刻被袒露在探方底部的古代生活氣息所震撼:汴河岸邊百姓做飯用的爐灶、用磚石砌成的水井、被廢棄的大大小小的“灰坑”,透露出古代開封人的生活“密碼”;被鞋底“打磨”得溜光的橋面、倒塌房屋的磚瓦廢墟、打著大鐵釘的木車輪、鐵鍋、水缸、大甕以及被水災吞噬的尸骨,都讓身在考古現場的市民眼界大開,在驚嘆考古魅力的同時,也對自己居住城市的前世今生有了新的了解。
10月10日,洛陽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這座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不同,在于它是國內首家考古博物館,主要目的就是讓考古走向大眾。博物館位于隋唐洛陽城遺址南城墻西段,展陳面積約3000平方米,由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建設、管理并陳列。在該館下沉式遺址展示區,可以看到多個朝代遺留的城墻遺跡。館內設置了考古體驗區“考古秘境”,“史前水母”“霓裳羽衣”“牡丹燈會”等主題區域已經面向公眾開放。
11月12日,河南安陽啟動招募考古志愿者,開啟公眾考古模式,自11月30日起接受報名,至2021年12月31日結束。凡是熱愛考古事業、本科及以上學歷、身體健康、年滿18周歲的均可報名,人數不限。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漢字的發源地,龍山、殷商、兩漢、北朝、隋唐、宋金等時期的歷史遺跡遍布全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遺址因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發掘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在此地開展公眾考古頗有某種標志性的意味,引發業界和公眾的關注。
公眾走進鄭州東趙遺址考古發掘工地 王羿 攝
公眾在鄭州東趙遺址體驗如何使用考古工具 王羿 攝
“讓公眾參與到考古中是解決考古學高高在上、難以走近公眾的有益嘗試和探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研究員何毓靈說,“公眾希望揭開考古學的神秘面紗,保護文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公眾的理解與參與。打通專業知識與求知欲之間的壁壘、搭建考古學家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是我們這次招募考古志愿者的目的。”
李曉陽認為,安陽公眾考古模式既是彌補考古力量不足、推動考古成果全民共享的一種嘗試,更是通過這一過程讓更多公眾了解文物、熱愛文物,帶動公眾共同保護珍貴文物、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守護民族根脈的重要路徑。
此外,陜西也在西安籌建考古博物館,預計于2021年向公眾開放。根據其官網介紹,該博物館內部按照科研和展示相結合的原則,分設“一館五中心”,包括考古博物館、科技考古中心、資料信息中心、公眾考古中心等。陜西考古博物館將與陜西省歷史類、遺址類專題博物館構成良好的互補效應,讓“小眾的變為大眾的”。
在近年“考古熱”形成的過程中,年輕的“80后”“90后”發揮著重要的推手作用。記者在盤點時發現,與考古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中做得較為成功、粉絲較多的,均與背后的年輕“小編”有關。他們用活潑的文風和網絡語言將考古、遺址、文物講述得趣味橫生。比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奚牧涼創辦的微信公眾號“挖啥呢”在業內知名度頗高。“挖啥呢”來源于他大三考古實習時的經歷:考古隊在山東章丘一個村子里辟出一塊田地做發掘,每天村民經過時常好奇地張望打聽:你們挖啥呢?
奚牧涼說:“考古是什么、在干什么、有什么意義?這些是我的公號要對公眾回答的問題。”
“不是把公眾都變成考古工作者”
枯燥乏味的考古報告很難吸引群眾的目光,而沒有公眾的支持很多考古工作就難以扎根鄉野,公眾對考古的誤讀就可能加劇。公眾參與在一定程度上為田野考古贏得了空間。
“公眾考古就是把已經形成的考古成果轉化成大眾語言,講大眾聽得懂的話,把我們的歷史文化給公眾講清楚、說明白,讓公眾分享考古學發展的成果是公眾考古最本質的東西。”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說。
“公眾考古不是把公眾都變成考古工作者,不是單純組織文物愛好者走進考古現場去挖掘、去畫圖。文物挖壞了怎么辦?”劉慶柱特別強調,開展公眾考古的主體及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能淪為作秀。之前的收藏熱、鑒寶熱,更多地向人們傳遞的是一些文物值多少錢,讓文物收藏變了味。考古其實主要看出土的文物以及保存下來的遺址價值多少,而不是值多少錢。比如北京人頭蓋骨、出土的文字等就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公眾考古其實就是普及考古知識。基本目的是讓大家了解我們的文明,號召大家共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劉慶柱說。
再來看看知乎上的一個問答:“公眾考古真的有必要嗎?”問題中“真的”二字顯示出提問者對公眾考古的疑問,但大部分回答是持肯定態度。
“非常有必要。如果我們給考古賦定一個社會意義的話,那無疑就是讓人了解人是歷史的主體。”
“當然有必要。如果不是人民群眾慢慢了解到什么是考古,這些年的田野發掘工作能這么順利地開展?”
“有必要。你能看清多遠的過去,就能看清多遠的未來。”
一個否定的聲音說:“沒必要,搞公眾考古需要更多的考古學或相關專業的人員,無形中加大了財政投入……”
……
公眾走進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體驗考古發掘 王羿 攝
采訪中,多位受訪者對公眾考古的發展表示期待,認為其對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將產生積極作用。有學者認為,考古在公眾中會越來越熱,這一現象或將推動中國考古轉型。那些擅長傳播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的全能型考古人才可能會成為“網紅”;那些精通外文、放眼世界的綜合型人才關注中國與世界文明的關系,思考中國考古與世界考古理論與方法的異同,甚至可能推動中國考古學科范式的重構。
—記者手記—
如今中國考古面臨轉型,對考古人來說,當下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中國考古已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這一種景象了,考古需要與社會交流、與媒體溝通,考古的成果需要與大眾分享。當前,公眾對考古的關注度很高,公眾參與考古的形式也越發多樣,越來越多的考古學界專業人士創新與公眾互動的路徑,正讓大眾共享更多考古成果。
不過,正如專家所說,一方面,公眾考古不是把公眾都變成專業考古工作者、讓公眾去搞田野發掘;另一方面,公眾考古也不能停留在舉辦幾場講座、讓觀眾參觀模擬現場的“圍觀”層面。要科學推進公眾考古,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設計、更多樣化的嘗試探索。公眾考古真正要挖掘的是啥寶貝?要挖掘的是蘊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深厚歷史文脈,要挖掘的是支撐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堅定文化自信。(陳關超 張瑩瑩)
轉自:文旅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