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屆中國(東疆)航運產業周暨第七屆中國海事金融(東疆)國際論壇”在津開幕。當前,全球經貿產業鏈重構,航運市場復蘇趨勢明顯,新興周期浮現,航運業轉型發展的“智”變與“綠”化趨勢明顯,海事金融支持航運業智能低碳化轉型力度不斷加強。
數智化變革持續加深
一款產品能覆蓋多式聯運產品與定制化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統一的服務界面及全程可視化的服務;機器人自動識別、處理訂艙平臺訂單,訂艙效率提高30%以上;智能閘機實現24小時無人化的進出閘機登記,時間測算時長由1分16秒一車縮短為39秒每車;智能驗箱平臺產品檢測率達到95%以上,箱況、箱型識別率達到95.7%以上,并且不受天氣的影響……這是中集世聯達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智化發展的真實場景。
“面對國際物流業務鏈條長的情況,公司致力于在各個環節的數智化應用,提高物流的效率與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信息技術部韓雯總監介紹。
中國航務周刊總編輯陳宏兵在分享航運企業數智化變革帶來的深遠意義時指出,“港航物流業的創新成果為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堅實支撐,以智慧港口、智能船舶等為代表的技術和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整個行業的運轉效率;新技術、模式帶來的流程重塑讓行業整體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此外,政府部門提供與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求相適應的口岸營商環境與智能化服務也助推了航運業的創新發展。
全球估價技術委員會杜連瑩在介紹海關“放管服”改革措施時表示,海關及時跟蹤重點項目、工程,實施量身定制的海關監管模式,對于保稅加工的出口企業實行電子監管模式;對企業進行培訓指導,助力其享受優惠政策。
“天津單一窗口是天津市政府投資建設、上線的第一批窗口,現已連接了水運、空運、公路和鐵路口岸,實現了特殊監管區域、自貿區域以及跨境電商等各類區域的信息共享;將生產貿易倉儲物流電商和金融各環節進行串聯,為國際貿易各相關方互聯共享信息提供平臺支撐服務。”天津市商務局盧杉主任說。
“數智化變革雖是大勢所趨,但不管是整個行業還是具體的企業,均面臨著障礙和阻力。”陳宏兵在會議上表示,在信息共享與共同價值打造,數字生態圈建設過程中不同環節的不同訴求,信息化時代標準的建設等方面顯然還存在分歧,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優化。
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大使徐祖遠認為,港航產業智能高效發展還面臨挑戰,比如建設智慧港口,從硬件到軟件,再到流程的重塑等,是一場重大的變革;船舶的智慧化,涉及整個產業鏈條,從制造到應用,每一個環節的銜接都要有相應的規范;如何把握轉型的主動權,標準應該誰來制定,大型港航企業的技術生態圈有沒有合理容納中小型企業的需求等都成為未來面對的重要課題。
低碳化浪潮不可阻擋
2022年我國發布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明確開展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并在新能源載運裝備和綠色智慧交通體系建設方面列出了任務清單;IMO溫室氣體減排戰略明確提出,國際航運業碳排放強度到2030年要比2008年降低40%,到2050年要比2008年降低70%;中遠集團最近與法國達飛集團和上港集團共同簽署關于開展港口船用綠色甲醇供應合作的備忘錄……一系列推進全球航運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出臺,這觸發了航運企業、金融租賃企業等相關方的“綠色嗅覺”。
“航運企業已經開始在新燃料探索、零碳排放船舶訂造等方面有所行動,應對挑戰。馬士基、達飛集團、中遠海運等頭部班輪公司已經將新型燃料船舶,比如甲醇動力船作為新造船的首選,目前,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中有一半公司都在訂造這類船型。”徐祖遠介紹。
“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將做更多綠色船型,2022年,ESG船占到我們所有船隊去年投放項目75%以上。”紐航融資租賃(海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佳峰表示。
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孫劍鋒副總經理在論壇中透露,招商輪船全球首艘雙翼動力新帆船于2022年9月24日在大連順利交付啟航,該船風帆裝置使用預計將實現年平均節油量超9.8%,綜合性能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近期還下單了甲醇雙燃料動力滾裝船,為實現零碳船舶做出積極行動。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在建的甲醇動力集裝箱船是68艘,合計運力93萬標準箱,占手持訂單的比例是12%。2022年全年液化天然氣、甲醇等替代燃料全國訂單進一步增加占到同期新造船訂單64%,遠高于2019至2021年平均30%的比重。
數據表明,航運產業能源轉型問題成為低碳綠色發展浪潮中的重要一步,但同時孫劍鋒副總經理就綠色能源問題也表示了擔憂,“全球范圍內能源供不應求,價格高起,又因技術和產業結構制約,短期內新型綠色產源不足,供應鏈不暢,終端應用場景不廣等因素也預示著航運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面對困境,未來船舶脫碳新技術現狀是什么?這些技術將如何發展?上海船舶設計院創新中心主任、智能船舶專家李鑫認為,從船舶目前發展角度來說,船舶本身將從燃料層面解決減排,LNG船、甲醇船還在研發氨燃料船。目前為止,將來用甲醇碳綜合甲醇用以解決溫室氣體零碳排放,最終走到氨或者氫的技術還不成熟,甲醇有望成為未來十年或者十五年中國過渡燃料。從船舶設計本身來看,從基礎技術包括風通、風帆、氣膜減阻這些外圍手段減少船舶的阻力,提高船舶效用,這是船舶本身需要解決的。
海事金融向“綠”賦能
根據世界銀行預測,氫、氨等零碳原料的廣泛應用將為世界市場帶來超過一萬億美元的融資需求。金融和銀行業作為海事事業的“萬業之母”,是商業服務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近些年,海事金融發展特點之一就包括向“綠”傾斜的力度不斷加大。
近兩年工銀金租為中國制造船舶共提供230億元人民幣融資,船運規模367艘,其中三分之二是國內船廠建造,其中不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環保,以及中國首創船舶。
“中國進出口銀行目前提供融資貸款接近500艘船,從領域來看,首先船舶建造領域,主要是針對船廠為骨干船廠提供融資,船型來看重點支持高端船型、綠色環保船型、首次建造船型。”中國進出口銀行班永陟表示。
“公司內部在綠色低碳方面進行政策方面傾斜,會順應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趨勢提高綠色資產,包括船舶和非船舶資產在內的比重,對于綠色項目審查公司內部審查優先給予綠色通道,讓綠色項目快速地通過工商審批。”浦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航運事業部營銷總監張駿介紹。
同時,浦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相應的綠色團隊和綠色部門,專門做綠色項目,一方面補充人員綠色知識方面結構,另一方面向國際先進機構進行學習,了解業務戰略發展方向,加大“綠色產業”支持力度。
徐祖遠認為,港航和金融相輔相成,在未來,金融業仍要主動融入海事與主動作為,共同推動港航業朝著安全穩定、智能高效、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一方面,金融業要加大對綠色智能船型、綠色智慧港口、綠色高效模式的融資力度,通過融資租賃、融資授信、直接貸款等方式支持船舶訂造、港口建設等;另一方面,要引導智慧綠色船舶,為符合這一要求的項目提供更為優惠的融資條件,減少對于落后產能的扶持,有效推動企業主動選擇新技術、新模式。
同時,港航業和金融業要構建一榮俱榮的合作共贏聯合體。金融機構不僅為航運業提供金融、保險、經紀等服務,還要參與到代表未來的標準制定、技術開發、問題研討、方案制定、方向選擇當中來,實現借貸雙方的信息匹配和供需匹配,共同打造港航價值體系和指數體系。
此外,港航業有安全穩定、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的新趨勢,金融業也有集中化、數字化、平臺化、場景化等趨勢,因此,二者在信用體系建設和新興貿易領域的業務轉型開拓上具有合作的空間和潛力,努力打造互為依托的轉型升級路線圖。(記者 任佳麗)
轉自:中國水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