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是第十六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的最后一天。在展會現場,記者發現了不少前來參觀的外國觀眾。他們最關心什么?跟隨記者的鏡頭,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在為期三天的展會上,記者見到了許多外國觀眾的身影。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他們當中既有來華考察交流的交通領域官員和學生,也有在中國參加相關培訓的交通從業者。盡管來自不同的國家,但不少人都告訴記者,自己對交通發展的新技術、新設備很感興趣。
隨著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合作項目在海外落地。在匈塞鐵路匈牙利段的中方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施工人員正在架設鐵路接觸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設置在列車頂部的特殊裝置,列車可以從鋼軌上方的高壓電接觸網獲得電能,為列車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預計項目全線建成以后,從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到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列車運行時間將從8個小時縮短到約3個半小時左右。
中鐵電氣化局匈塞鐵路項目經理王龐科介紹,匈塞鐵路中方段進入全面開工建設,正線軌道已鋪設完成。目前正在進行通信、信號、電力變電、接觸網等工程施工,預計整個項目將于2026年運營開通。
不僅是連接城市的鐵路建設,高端裝備也成為我國交通領域出口的新名片。在河南鄭州的盾構機生產企業裝備車間里,出口新加坡的盾構機已經通過驗收。在意大利,我國出口的世界首臺綠色盾構機已經投入使用。如今,全球每十臺盾構機中就有七臺來自中國,越來越多中國方案、中國制造正在為全球可持續交通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主任劉鵬表示,從交通建設發展來看,第一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通過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平臺推進合作項目的發展;第二是推進國內新型裝備“走出去”,新的交通解決方案、服務品質“走出去”,以及交通綠色發展的理念傳播。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