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食品浪費:“臨食工”撐起的百億市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23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經指出,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1/3的糧食被損失或浪費,這個數字高達約13億噸。而被商超處理掉的過期食品,是導致食品浪費的重要一環。臨期食品的熱銷,為減少該環節的食物浪費提供了方案。


      在國外市場,關于臨期食品的處置和銷售已有較為成熟的經營模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3年1月發布的《市場端臨期食品經營現狀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分別從“線下零售渠道”和“線上渠道”分享了國外經驗。


      《報告》指出,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第一家剩余食品超市Wefood于2016年開業,專門提供或售賣余量食品、臨期食品,商品的價格比一般超市便宜三到五成,根據估算,Wefood超市可為丹麥每年減少70萬噸的食品浪費。2018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的首家“反食品浪費”商店,通過“回收來自傳統分銷渠道的產品”來減少食物浪費。“Too Good To Go”的APP于2016年在丹麥上線,入駐了連鎖零售商、食品超市、餐廳、面包坊、咖啡廳等商家,這些商家會將當天還未過期但需要處理的食品進行打折出售,餐廳借助這款應用銷售剩余食物。


      在國內市場,近年來,“反食品浪費”逐漸成為潮流,可持續消費理念逐步滲透到消費層,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變得更為理性,逐步接受臨期食品。在小紅書上,關于臨期食品的相關筆記分享已超過1萬篇。在社交平臺豆瓣上,創建于2020年9月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已吸引超過9萬名臨期食品關注者,交流、分享購買臨期食品的心得,他們自稱“臨食工”。


      臨期食品的市場潛力引起社會和消費零售行業的關注。近兩年,以售賣臨期食品為主的電商平臺、連鎖折扣店逐漸興起。《報告》中指出,保守按照每年零食行業有1%的庫存沉淀測算,2016年,我國臨期食品行業規模約為222億元,2020年,臨期食品行業規模約為300億元。2016年—2020年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為7.8%,由此推算出2026年臨期食品市場規模約為471億元。


      以連鎖超市、便利店為代表的實體零售企業在抓住市場機遇,探索轉型創新之路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減少食物浪費,低碳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企業普遍開展了減少浪費的舉措,一方面加強進銷存管理,提升數字化及銷量預測的新技術,升級內部效期管理系統,提升供應鏈效率,減少庫存與進貨的浪費;另一方面從營銷角度出發,進行打折促銷,減少浪費,以及精準化商品定位和訂貨量控制,對臨期商品提前預警并促銷等。


      針對便利店的三明治、飯團、沙拉等短保質期食品,連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引入“動態促銷”機制,運用科技系統,對門店所有短保質期商品進行價格自動測算,臨近保質期前,后臺系統就會自動調節價格,電子價簽實時變價,鼓勵消費者購買,促銷的同時,也減少了食品浪費。對于商品效期,便利蜂自主研發了鮮度PAD,這一操作系統集成了鮮度管理系統、食品二維碼保質期追蹤系統和批次管理系統。此外,便利蜂還在運營模式上積極創新,在門店開辟專門的“特價商品”陳列區,通過相對低價,讓利消費者,為臨期產品創造更多銷售機會。


      高鑫零售針對臨保期商品建立了完善的管理體系。在賣場,高鑫零售將“臨保期商品”安排在賣場專區進行銷售,并在該區域配置醒目的“臨保期商品”標識以及設立“臨保期商品”檢查表,每天安排專人檢查商品保質期,要求進入下架點時必須立即下架并按報廢流程進行報廢處理。


      從經營端看,臨期食品售賣渠道呈多元化發展態勢。除連鎖超市、便利店等實體零售渠道,以及線上渠道,如淘寶、拼多多、京東等電商平臺之外,還涌現出了一批新業態企業,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以銷售臨期食品為主的折扣連鎖店,即臨期食品折扣店;第二類,專注于臨期產品售賣的垂直電商平臺;第三類,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售賣臨期食品的品牌,通過線下門店以及線上微信小程序、APP的形式開展經營活動。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