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次充好、無質保 “電商果”成劣質水果代名詞?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27





      品類豐富、品質優良的水果如今已經成為人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不良商家將歪心思動到水果銷售領域,通過過度包裝、打信息差等手段牟利。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商家 “挖坑設陷”,用普通水果冒充進口水果等做法已經涉嫌欺詐。


      一顆“進口草莓”售價近百元


      記者打開網購平臺,發現“精致水果”很受歡迎,哈密瓜、草莓等水果被精致包裝一番,再打上進口標簽,就能標上數百元的價格。


      在一家店鋪,一顆標注日本品種的草莓竟然要價高達99元,當記者詢問其是否真的是日本進口產品時,店家卻顧左右而言他,只表示“咨詢的產品都有現貨”。當記者追問進口草莓是否還能保證新鮮時,店家干脆放棄了回復。


      在另一家店鋪,也有標注為進口品種的蜜瓜,單個售價在五百元左右。但受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相關品種多年前便已不允許進口,平臺售賣的要么是違規進口,要么是“冒牌貨”。“還有一些水果的品種是本地引種的,但是部分商家會引導消費者,使他們誤以為是進口水果,從而抬高價格。”


      記者看到,僅該品種蜜瓜銷量便已上千,店鋪內的許多其他“進口水果”“精致水果”,也至少有幾百單的銷售成績。


      “之前過生日時男朋友送過一個,當時主要是拿來拍照發朋友圈,覺得很好看、很浪漫,味道其實一般。”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消費者張女士說。


      實際上,正是消費者對包裝水果的特殊需求,促成了高價水果市場。“情人節送出去顯得高檔,也讓人有被重視的感覺。”在售賣此類商品的網店評論區,類似的說法屢見不鮮。有受訪者表示,在不少社交平臺,都會看到此類精致包裝的水果,令人“忍不住也想精致一下”。面對“智商稅”的評論與質疑,也有網友回應稱,買的就是“顏值”,不在乎價格高一點。


      業內人士表示,在水果售賣市場,不同品類的利潤差價不會太高,一些不法商家為了掙得更多,動起了“歪腦筋”,比如加盒加蓋,利潤率能上一個大臺階。


      “電商果”成劣質代名詞


      記者采訪業內人士了解到,部分生產環節的劣質果流入電商及直播平臺。鮮蜂(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彪告訴記者,果園出品的各類水果,一般都有按字母進行的等級劃分,“最劣質的我們業內一般叫‘電商果’。”王彪解釋說,殘次品很難在傳統渠道銷售,一般以很低的價格轉賣給一些電商平臺的商戶。


      “這種水果業內也默認沒有質保,賣出去就不管了。”王彪表示,果園與收購商戶在此類水果上有著“默契”,不會驗視相關果品的良品比例。“消費者買到品質不好的,一是生鮮投訴取證難;二是幾十元錢大部分人覺得不值得投訴,因此最后往往落個不再追究的結果。”


      中間批發環節也存在弄虛作假現象。天津食品集團商貿公司副總經理蔣連成告訴記者,在批發環節,部分不法商家絞盡腦汁謀求利潤。“比如有一種常見的水果增重方式,就是在箱內的紙板隔層的縫隙內,填入石灰等工業產品。”


      蔣連成表示,以次充好也是常見的問題。“打開箱子大個兒的在上層,小個兒劣質的在下層。但一批貨不可能全部拆開驗視,這會增加成本。”以蘋果為例,冒充甘肅或山東的優質蘋果,平均賣價至少能高出百分之二十。“非專業人士一眼很難識別出來。”


      信息差之下的零售端也不可掉以輕心。王彪表示,在銷售環節中利用信息差將劣質水果高價賣出也是常見手段。“比如榴蓮,反復凍融,果肉會發白甚至變質,消費者不知道就會以正常價格買走。”


      有業內人士指出,線上線下雖是兩種銷售模式,但在法律法規的適用上并無區別,部分商家 “挖坑設陷”,用普通水果冒充進口水果、將同品類中最劣質的水果放在電商銷售且不提供售后服務等做法已經涉嫌欺詐。如果“電商果”成了劣質水果的代名詞,不僅可能影響電商領域銷售大局,而且可能對一些在電商平臺拓展銷路的果農、散戶造成誤傷。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