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基于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產業重塑和以“新生代”為代表的消費趨勢嬗變,新的出行方式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日前發布的《共享經濟藍皮書——中國共享出行發展報告(2022—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共享出行不僅對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結構優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擴大了就業。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網約車日均訂單1900萬單,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日均訂單約3000萬單,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日均訂單約2000萬單。據估算,2022年網約車、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等共享出行新業態服務超過300億人次。
藍皮書表示,共享出行屬于準公共交通,以形式的私人性達到了效果的公共性目的。從出行者的角度看,共享出行滿足了部分個性化的特定出行需求,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可靠的出行組合。共享出行方式已經成為多層次城市出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了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
同時,共享出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共享經濟領域,也是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22年共享出行市場交易量為2012億元,在共享經濟總交易額中占5.25%,是共享經濟中4個超過千億元交易額的發展領域之一。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2022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8320億元,同比增長3.9%,增長速度略高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藍皮書還指出,共享出行與綠色出行的深度融合趨勢不斷強化。據《2022年中國網約車市場發展報告》,截至2022年10月,全國運營網約車電動化占比達到45.82%。據測算,2022年網約車電動化帶來的碳減排量約為919.4萬噸,順風車取代小汽車出行減少碳排放約為182.6萬噸,2022年兩輪車共享帶來的碳減排量約為169萬噸。共享出行與綠色出行深度融合帶來的碳減排量超過1200萬噸。共享出行為我國交通行業“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藍皮書認為,共享出行創造了大量的專職機會和靈活就業機會。共享出行的發展不僅增加了車輛產品研發、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硬件研發等高科技崗位人員的需求,也創造了司機、司機服務經理、自動駕駛路測安全管理員、自動駕駛測試駕駛員、車輛運維和車輛租賃等新就業崗位。其中包括大量面向基層勞動者的普通崗位,成為“40”“50”人員、下崗職工、退伍軍人、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低技能人員等群體的重要就業途徑。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網約車駕駛員數據,到2022年底網約車司機人數達到670萬人。
共享出行主要業態進入理性發展階段,行業從規模化擴張轉向精細化發展。2010年以來,移動互聯網發展創造的紅利在共享出行領域充分釋放,各類新業態從無到有,實現了爆發性增長。近年來,網約車、私人小客車合乘、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等主要出行業態基本呈現良性競爭狀態,市場格局保持相對穩定,出行人次和訂單量有望保持穩定增長。企業的發展重心將轉向可持續經營,而不再是“跑馬圈地”和“價格拼殺”,圍繞精細化運營、提升運營效率、增強用戶體驗和塑造品牌形象等開展基礎性和持續性工作。(澤亮)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