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消費引發經濟增長“乘數效應”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6-04





      隨著AI、5G、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的消費理念、行為和行動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當前,在科技創新、技術革新、數字化新基建的助推下,數字消費正在迸發新的生機、活力,加速形成新業態,并發展出廣闊的“新戰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如何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促進數字消費潛力釋放,從而拉動內需,激發經濟新活力?這是當下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面臨的一道必答題。聚焦數字消費新技術、新業態、新趨勢、新規范,一起來看數字消費如何引發“乘數效應”,開辟經濟增長新空間。


      聚焦新技術


      技術革新賦能數字消費新體驗


      從最初的互聯網購物平臺到AR體感換裝智能機、無人自助便利店的出現,隨著數字技術的革新升級,數字消費、信息消費、沉浸式消費、體驗式消費等消費新形態不斷演進,以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多樣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近年來,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數字化生產生活和消費領域的融合創新,不僅催生新消費場景、打造新消費體驗,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也為市場注入了全新活力,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一方面,數字技術讓消費服務更加便捷化、人性化。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支付寶、微信、外賣等APP,購物、聚餐、就醫、水電燃氣生活繳費等大量日常開銷只需一部手機即可完成,信息技術發展帶來便捷、高效的消費體驗,大大提升了生活質量。在當下“互聯網﹢”的數字時代,落地了一批“互聯網﹢家政”“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購物”等民生消費領域數字化應用場景。與此同時,一些數字服務平臺通過創造新的服務場景與服務模式,釋放更多消費需求。比如,以大數據為技術支撐的“即時零售”,以即時配送體系為基礎,形成了高時效性的“到家”消費業態,用戶對及時零售“快”的需求增長,也推進“上門經濟”(上門代廚、上門收納等)和“無人經濟”(無人配送、無人駕駛等)的落地。這些數字消費服務的背后,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建立信用體系,讓消費便捷的同時也讓人更加放心。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在推動產品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互聯網企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數字化滲透到商品研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環節,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比如,隨著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餐飲企業紛紛采用“線上下單、線下配送”服務模式;結合5G、AR、元宇宙等最新科技,電商平臺創新推出元宇宙商場,讓消費者看到全息數字化信息展板和產品,體驗智能導航和智能結賬;商家通過發放數字消費券、AR紅包等帶動消費“熱”起來、經濟“旺”起來;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商品溯源,把好產品安全關,保障消費者權益。此外,數字消費在農村的普及,也衍生出一系列數字化產品,現在智能手機上有不少APP能幫助農戶在網上銷售農產品,提供農產品信息的實時采集、處理和發布等服務,引入5G、物聯網、AI等技術,推出“智慧農業”“精準種植”等相關產品及服務。


      此外,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商業模式,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并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助力下,許多“老商場”煥發新顏。在北京市西城區,北京坊商圈打造了全球首個“5G﹢虛擬現實”智慧商圈,通過VR技術,虛擬數字內容與周圍真實環境疊加在一起,讓消費者能夠同虛擬元素互動,提升消費體驗。通過搭建5G、物聯網等新型數字化網絡設施,云零售、云商超、云餐廳、智慧菜場等新場景應運而生,零售業借助“云”轉型升級,數字技術為傳統消費場景添智賦能。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需要擁抱新一代技術的變革,創新數字化技術、產品、服務,提高自身競爭力。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技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消費者享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便利和實惠,數字消費將在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拉動經濟增長方面持續發揮作用。


      聚焦新趨勢


      多維并進釋放數字消費活力


      數字經濟發展與數字技術進步同頻共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果: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3.79萬億元。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數字換代”。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提出,要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打造新型數字消費業態。隨著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消費的新業態、新模式正在重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呈現出多種發展新趨勢。


      第一,數字技術進步將帶來更優質、更沉浸的數字消費體驗。近年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元宇宙等新技術已經在各類消費場景中獲得廣泛應用。無論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還是炊煙裊裊的鄉村,網絡購物、網絡直播、在線教育、在線醫療早已成為老百姓習以為常的數字消費模式。未來,隨著技術、硬件、應用等領域的突破性創新技術得到普及,數字消費的主客體、消費渠道、消費工具、消費環境的數字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數字消費的感官體驗、操作體驗會更加沉浸化,人們設想的虛實深度融合的元宇宙概念,有望在數字消費領域首先得到應用。據記者了解,中國電信在湖北打造的5G ﹢ MEC智慧綜合商業體已經讓“云逛商場”成為現實,AR試妝試戴、線上VR商城、VR云逛街、AR智慧導航、AR數字化景觀營造的沉浸式消費體驗會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落地開花。


      第二,數字消費將更加追求個性化和細分化。縱觀近十年全球商用模式的變化軌跡不難發現,個性化和細分化是市場發展大勢,根據年齡、身份、需求、興趣劃分出的個性細分市場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并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將人們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快速形成大規模的消費群體,為群體內的每個消費者降低消費時的搜索成本、驗證成本,為企業和經銷商降低服務消費者的運輸成本、追蹤成本,這是數字化為線上線下消費帶來的最顯著的變化。以當前風靡的路亞運動為例,各大互聯網平臺的裂變式傳播正在為路亞運動吸引一大批年輕擁躉,結合商家的線上線下社群化運營,2022年路亞運動相關產品在電商平臺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80%,北京某戶外裝備集合店今年3月至今的線上線下漁具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00%。


      第三,數字消費將朝著包容、平衡、規范的方向發展。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53億,數字消費要為廣大老年群體提供更低的操作門檻、更優質的消費體驗和更安心的消費保障。數字消費呈現出更強的要素聚集、購買力聚集特征,在客觀上導致了地區發展差異的進一步擴大,這要求主管部門建立更完善的稅收制度和轉移支付方案,讓欠發達地區同樣享受到數字消費發展紅利。數字技術讓信息、資金、商品的流通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國內大循環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都在呼喚更規范的監管模式與更智能的監管手段,這對促進數字消費增長、為數字經濟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至關重要。


      聚焦新業態


      數字經濟下的消費新業態亮點紛呈


      智慧文旅、掌上閱讀、共享交通、數字人民幣……近十年來,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活力,以網絡購物、網絡直播、數字文化、在線醫療等為代表的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


      智慧文旅線上平臺和景區的建設發展,是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代文化和旅游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的土壤。在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階段,旅游市場遇冷,數字化升級成為規避運營風險重要的手段之一。“云看展”“虛擬景區”等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應運而生,提供了高科技的新穎游覽、體驗消費。2020年9月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提供了長達8小時的“深度云上游”,累計實現超200萬人觀看。把博物館搬到線上,成為博物館文化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另一陣地。在后疫情時代,智慧文旅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創新,商家運用線上與線下聯動的方式,在游客出游前后提供多元化產品服務,提高景區智能化水平成為旅游業智慧轉型升級的關鍵。


      數字閱讀在我國經歷了長達15年的探索和發展,商業模式已逐漸成形,從購買單本電子書到免費閱讀并以廣告收入為主,再到免費與付費融合發展、版權收入優化壯大。據《2022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統計,2022年中國數字閱讀平臺上架作品總量持續增長,達5271.86萬部,2022年我國數字閱讀市場總體營收規模達463.52億元,大眾閱讀市場營收335.91億元,有聲閱讀市場營收95.68億元,專業閱讀市場營收31.93億元。一屏在手,萬卷可讀,隨著數字閱讀業態模式持續創新、閱讀需求快速釋放,數字閱讀正逐步撐起全民閱讀“半邊天”。


      2019年末,我國數字人民幣正式亮相。截至今年4月,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已擴大至17個省(區、市)的26個地市,自試點啟動以來,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不斷豐富,交易金額、存量不斷增加,兼顧線上線下,涵蓋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交通、政務繳費、稅收征繳、補貼發放等領域。在支付寶加入數字人民幣網絡后,微信支付近期也加入其中,數字人民幣正加快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截至2022年底,流通中數字人民幣存量達到136.1億元。我國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已形成一定格局,成為全球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究的先行者。


      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小到在線打車、外賣、到家服務,大到線上醫療、民生、金融、娛樂領域,數字消費亮點頻出。互聯網將產品、渠道和用戶的線性流程解構重組,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更迭,持續演進并對經濟和民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聚焦新規范


      良好的數字消費環境需多方共建共享


      越來越多的數字場景、越來越便利的數字消費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數字消費的安全問題也屢屢沖上“熱搜”。


      比如,當前流行的網絡直播、手機游戲、移動視聽、電子閱讀等的確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這種新業態的發展,也造成了監管手段和監管理念的相對滯后。以網絡直播為例,在各類直播平臺發展的早期,為了博得出名,出現了一些公然違背公序良俗的所謂“網紅”。另外,基于直播模式的網絡購物,交易雙方往往缺乏第三方的監管,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極易產生交易糾紛。而手機游戲的參與者(研發商、發行商、運營商),在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方面缺乏足夠有效并切實可行的實際監管措施,以及對電子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和手段。


      數字經濟的安全,首先是數據的安全。數字消費是一種在虛擬網絡空間中運行的經濟模式,信息、技術等無形生產要素都以數據的形式存在。


      “數字時代,總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雖是一句“調侃”,卻反襯出消費者個人信息亟須法律強有力保護的迫切需求。


      2021年,《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據統計,2022年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件6000余件。在公開發布的個人信息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中,既涉及健身房、旅游景區等強制采集人臉信息,非加密傳輸、違法存儲、未定期刪除消費者敏感個人信息等行為,也涉及行政部門在政務公開過程中未能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有效保護,造成信息泄露等問題。


      “數據安全問題主要出現在采集和使用環節。”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個人信息保護不僅需要相關企業加強內控,更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對第個人三方機構進行把控。同時,反詐信息預警平臺的建立也可幫助行業更好地解決信息泄露問題,共建安全的網絡信息環境。


      營造良好的數字消費環境須加快數據領域立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體系,規范數據的采集、加工、流通和應用,解決公民信息保護“舉證難度高、舉證價格高”的難題,不斷加大對故意泄露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處罰力度。歐陽日輝認為,健全信息安全法律體系不能僅停留在個人數據安全不被侵犯層面,個體數據權利的實現也要得到延伸,包括收益權。


      除了從社會層面約束外,作為數據擁有者的公民自身,更要守好數據的第一道“大門”,提升公民數字素養。一方面,網絡管理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加強個人數據安全的宣傳和公益普及,引導消費者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個人要主動提高數字技能和自我保護意識,主動保障個人隱私和防范信息泄露,比如,不要因為一些小利益暴露自己的信息,加強賬號和密碼管理。


      健全的數據安全保護生態圈需要多方共建。科技公司除了做好自身的防護和對合作方的管控,還可與各地公安、司法機構合作,共同打擊數據泄露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與監管機構合作探討共性問題,倡導通過共建、共享、共防的合作,打擊非法數據泄露,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共建良好的數據保護生態圈。( 李玥 張鳴 方正梁 吳可晴)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