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名為“惜食魔法袋”的微信小程序火了。該小程序推出的“面包盲盒”引發了廣大年輕消費者的關注,這款產品以其獨特的售賣方式和新穎的購買體驗,成為當下年輕群體之間的熱門話題。
據悉,“食物盲盒”首次出現于2016年,是由丹麥企業“Too good To go”推出的新型購物模式,而國內也早有諸多以“食物盲盒”形式售賣商品的商家,例如趣小袋、米粒盒子等。
盲盒,是指消費者不能提前得知其內所裝具體產品的“神秘盒子”,具有隨機屬性。對于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新的消費體驗和情感寄托,他們通過購買盲盒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彼此之間分享“盲盒消費”所帶來的驚喜,后來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盲盒文化”。
最初,“食物盲盒”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商家浪費食物的行為,是促進食品行業增綠減碳的舉措之一,而并非是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的營銷手段。但是仍然有部分年輕人熱衷于“盲盒文化”,從購買盲盒中獲得新鮮刺激的新體驗。
在“惜時魔法袋”小程序上,消費者們紛紛曬出自己購買的“食物盲盒”,“開心,這次盲盒開出來了一個紅酒椰香口味面包和一個肉桂蘋果口味面包,都是我喜歡吃的”“他家的食物都好吃,今天的盲盒里是豬肉包、新奧爾良雞肉和韭菜餡餅。”
中經傳媒智庫專家張書樂對此表示,“盲盒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潮流體驗,消費者通過開盲盒、福袋的方式,偶遇目標消費領域中的不確定商品,可以帶來一種意外獲得感和滿足感。
然而,盲盒這種銷售方式也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并非所有的消費者都能買到適合自己的“食物盲盒”,部分消費者也可能會因為收到不喜歡的口味的食物而感到失望。
近日,記者來到北京市好適口方莊店領取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已經購買的“好適口小份魔法袋”,其中有兩個韭菜餅和一個素餡餅,總計消費7.9元。
當記者領取盲盒時發現,一位市民同樣在等待領取自己的“魔法袋盲盒”。“我覺得還是挺劃算的,因為如果你用平常的價位去買和盲盒份量相同的食物,價格要貴一倍。不過,由于盲盒隨機性比較高,購買時需要承擔買到量大吃不完的盲盒或者不喜歡該盲盒內食物口味等類似的風險。”市民王先生對記者說。
就像王先生所說的一樣,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評論交流區內,記者看到有很多消費者抱怨每次購買的“魔法袋盲盒”里都有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不喜歡吃酸菜,但是盲盒里面還是有兩個酸菜餅。”
對此,“惜食魔法袋”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魔法袋盲盒”內的食物商品種類是不固定的,其盲盒內容與所售賣盲盒的商家每日剩余過量食物的種類和銷售情況有關,因此盲盒內食物種類并不能保證。
記者看到,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有不少消費者在評論中抱怨買到的“食物盲盒”保質期太短了,有的甚至要當天吃完,如果當天無法全部食用就只能丟掉。“上次買了一家面包店的盲盒,東西太多了,就算當天晚上吃一些第二天早上接著吃還是會剩下,導致過期,產生浪費。”一位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上購買過“魔法袋盲盒”的消費者向記者說。
其實早在今年6月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印發了《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對盲盒經營行為進行了全面規范,其中第五條明確規定,不具備保障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條件的食品、化妝品不應當以盲盒形式銷售。
盲盒內的食物如果不符合消費者口味是否會造成二次浪費?這些食物都是余量食物,臨近保質期是否安全?
對此,張書樂表示,“食物盲盒”的出現對于減少食物浪費現象有一定的營銷效果,但在“食物盲盒”售賣商業化上不會理想,甚至會因為“剩菜”問題、臨期問題和為銷售盲盒而有意超量生產問題,而造成二次浪費;消費者購買盲盒后,發現并非喜歡的口味而丟棄,同樣也會帶來二次浪費問題。張書樂說,食物本身的保質期不同,而多種食物盲盒化后,由于“盲盒玩法”需要保證公平和盲選,因此可能會出現“食物盲盒”到手即過期的現象。(胡靜 王牧云)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