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春節過后,國際美妝品牌又開啟集體漲價模式。歐萊雅、雅詩蘭黛、LVMH、香奈兒等集團旗下多個美妝、護膚、香水品牌產品提價。對此,有網民在社交平臺上表示,“愛漲漲,以后都買國貨”,有網民疑惑,“現在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大牌化妝品怎么還在不斷漲價?”還有網民展開討論,當下市場環境中,美妝品牌究竟是該漲價還是降價。那么,漲價背后,國際美妝集團有怎樣的考量?如今中國美妝市場又有怎樣變化?消費者還會繼續為漲價買單嗎?
價格上漲的背后推手
近期各大化妝品品牌上調旗下部分產品價格:雅詩蘭黛集團上調旗下雅詩蘭黛、海藍之謎、悅木之源等品牌約1500款產品價格,產品價格平均漲幅在10%至30%不等;歐萊雅集團旗下的科顏氏、YSL圣羅蘭、阿瑪尼等品牌也上調產品價格;LVMH集團旗下的紀梵希、嬌蘭、迪奧美妝等宣布漲價,其中嬌蘭香水漲價幅度較大,不同版本的“帝王之水”古龍水漲價1000至4000元不等。
日媒也關注到日本市場上化妝品品牌的提價。1月有希思黎、MAC魅可、芭比布朗、雅詩蘭黛、海藍之謎等,2月有圣羅蘭、嬌韻詩、植村秀、NARS、科顏氏等。3月和4月還會有資生堂、CPB肌膚之鑰等品牌提高售價。以資生堂百優面霜為例,目前售價為8250日元(約合人民幣395元),新定價為9350日元,漲幅超過13%。而CPB肌膚之鑰更是全線上調卸妝產品、洗面奶、化妝水和乳液等護膚品的價格。有網民在看完各品牌漲價情況后戲稱,本次未漲價的都是去年剛漲過價的產品。疫情后,隨著人們恢復正常工作生活,2023年日本市場有40%的高端化妝品進行了調價,平均建議零售價達到每件商品11128日元,與2022年的10335日元相比,上漲了7.7%。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最大的香水類,價格上漲了8.4%。相比之下,價格上漲幅度最小的“彩妝”類,上漲了6.2%。
日媒分析認為,造成價格上漲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護膚品的基本成分化學品價格上漲,棕櫚油和椰子油價格也因為地區沖突而飆升。原油價格上漲還造成運輸費用上漲,與此同時,包裝材料價格也在上漲。此外,日元貶值導致在日本出售的進口化妝品價格偏低,因此進口品牌從全球角度考慮,調整了日本與國外的價格差距。
過去幾年,國際市場上大牌化妝品價格持續上漲。據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歐萊雅集團首席執行官葉鴻慕稱,新冠疫情前全球化妝品價格年漲幅在5%左右,但過去3年間年漲幅提升到8%左右。化妝品價格上漲背后的推手是原材料和供應鏈成本上升。不過葉鴻慕預計,隨著后續供應鏈成本趨于穩定或下降,今年起化妝品價格的漲勢將放緩。
美妝巨頭有增長壓力
有分析認為,國際化妝品品牌漲價可能是出于業績增長的壓力。各大化妝品集團近期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美妝巨頭們的表現的確有喜有憂。
資生堂集團發布的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的全年財報顯示,集團全年凈銷售額為9730億日元,同比下滑8.8%;經營利潤為281億日元,相比2022年同期數據暴跌39.6%。盡管2023年上半年資生堂在華表現較為穩健,但第三和第四季度持續下跌。根據2月29日的最新消息,資生堂將在日本業務部門進行裁員。
雅詩蘭黛集團發布的截至2023年12月30日的2024財年第二財季業績顯示,Q2財季凈銷售額為42.7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6.2億美元下降7%。雅詩蘭黛還宣布一項重組計劃,其中包括集團將進行3%至5%的裁員。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雅詩蘭黛有約6.2萬名員工,這意味著裁員最多將波及約3100名員工。雅詩蘭黛方面表示,重組計劃或將推動營業利潤增加11億至14億美元。
歐萊雅集團的日子要好一些。2月8日,歐萊雅集團發布的2023年全年財報顯示:2023年實現銷售額411.8億歐元,同比增長11%,營業利潤達81.43億歐元。
分析人士認為,財報數據顯示各大化妝品集團業績分化嚴重,在當下市場環境中,并非所有巨頭都能輕松分得一杯羹。國際美妝巨頭必須適應新的市場趨勢了。
國貨美妝突出“中國速度”
以中國市場為例,咨詢公司CIC灼識咨詢發布的《中國化妝品行業白皮書》顯示,2023年以來中國化妝品消費市場強力恢復,預計到2027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將增至5558.9億元,2022到2027年間有望實現高達7.1%的年復合增長率。葉鴻慕也認為,今年下半年起,中國市場有望迎來加速發展。巨大的潛力讓國際品牌看重這一市場的同時,也讓眾多本土美妝企業趁勢崛起。2022年,有超過30家國貨美妝企業年營收規模達10億元。
美妝行業媒體青眼情報發布的《2023年中國化妝品年鑒》顯示,2023年,國貨美妝銷售額同比增長21.2%,市場份額達50.4%,首次超過外資化妝品品牌。2023年“雙11”大促,國貨美妝的表現強勢。中信證券研報顯示,2023年“雙11”國貨護膚類市場占有率從2022年的20%提升至38%,彩妝類由2022年的25%提升至33%。
時尚商業媒體Vogue Business日前報道稱,此前國際美妝品牌在中國市場享有較高的認知度,但這種優勢正在弱化。近年來中國國產品牌快速崛起。國際品牌咨詢機構凱度的高管艾利·索普關注到,自然堂、百雀羚、薇諾娜等中國品牌去年在護膚領域開始占領國際品牌陣地,而且這些品牌也特別善于利用抖音等社交媒體開展銷售活動。
在市場競爭中,國貨美妝既“會玩”,又“敢玩”,不論是營銷企劃、新品研發還是市場反應,都突出“中國速度”,大大超過了國際大牌的既往節奏,逐步形成了對以Z世代為代表的新一代消費者的注意力和美妝行業話語權的爭奪之勢。
此外,行業研究還顯示,新一代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很難建立。更豐富的品牌選擇、去中心化的信息渠道、趨于理性的消費決策……使這類消費者即使形成對某個品牌的偏好,也很容易在同類競品中遷移。去年頭部美妝主播的“花西子79元眉筆”事件就顯示出,新一代消費者對性價比、消費場景體驗的需求遠遠大于對品牌的“忠誠”。
另一方面,隨著新一代消費者對化妝品成分和配方的了解越來越多,他們希望通過對比成分找到更物有所值的產品,不再想為品牌溢價買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一些“成分黨”博主受到追捧,不少年輕消費者會關注美妝博主關于化妝品成分的說明和介紹,根據自己的膚質選擇適合的化妝品。隨著消費者的認知不斷升級,品牌也面臨全新挑戰。一名美妝博主介紹說,目前很多合作品牌都要求他從“專業”和醫學角度對產品的功效作出講解和說明。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當國貨美妝奮起直追、消費者偏好也在不斷改變時,國際大牌希望通過提價這種“市場策略”來保持自身“調性”,拉開和大眾品牌、國貨品牌的差距,在激烈的競爭中強化高端定位,保持品牌的高價值,以進一步篩選、鞏固客群。此外,漲價也有連鎖反應,同為高端品牌,一家漲價,為讓彼此處于一個水平線上,其他家也會漲價。不過,消費者趨于理性與大牌化妝品漲價并不矛盾,因為高端產品的目標客群沒有變化——即那些擁有極高品牌忠誠度、愿意為高端產品和服務買單的人群。即使購買人數少了,但客單價上去了,利潤也可能上漲。最后,漲價還有利于品牌“去庫存”,具有即時促銷價值,漲價消息一出,可讓觀望的客人提早、加量購買。
與此同時,一些國產品牌和特定細分市場的潛力,也被國際美妝巨頭們看好。近年,國際美妝巨頭在中國市場頻頻投資。尤其是近年香水類產品的增速高于整體化妝品,國際巨頭也將目光投向這一市場。
2024年,歐萊雅在中國的首筆投資,選擇的是中國本土高端香水香氛品牌觀夏to summer。這是繼2022年投資聞獻Documents之后,歐萊雅對中國本土香氛品牌的再次投資。雅詩蘭黛也加碼對高端香氛的投資。去年12月底雅詩蘭黛集團早期投資和孵化(NIV)部門對高端沙龍香Melt Season進行了少數股權投資,這是該部門首次對中國本土香水品牌進行投資。(潘小多 徐添 甄翔)
轉自:環球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