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聯結城鄉關系的紐帶,縣域商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走在縣城的街道上,深入鄉村田野中,經常能見到一間間獨具特色的咖啡店,這些咖啡店或土色土香,或精致優雅,成為當地全新的消費場景。
店里客人基本坐滿了,很多人都點了新品——杏子口味的“杏福咖”,他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享受休閑時光。
這間咖啡廳去年8月開業,立刻成了村里最重要的聚會場所。不僅村民每天都會來坐一坐,聊聊天,路過的摩托車、自行車騎友也會停下腳步,在鄉間田野品嘗一杯咖啡。
這兩年,各地的鄉村咖啡館逐漸變多,經營理念也更新迭代。這家店以前只做基礎款咖啡,隨著村民接受度越來越高,店里大膽推出特色茶咖、果咖,餐具也換成了更加時髦的款式。
如果說東水泉村的鄉村咖啡館是村里一次大膽嘗試,那么吉林邊陲小鎮延吉的咖啡文化則源遠流長。記者走進一家位于文旅景觀附近的室內咖啡店,取餐的顧客和外賣小哥們正在排隊,小店里咖啡品種足足有50多個,節假日高峰時甚至單日就能賣出1000杯。
延吉當地常住人口約68萬人,卻擁有1000家左右的咖啡館,咖啡滿城飄香,不僅來自當地人的消費習慣,也離不開冰雪游的熱度。與此同時,各大咖啡連鎖品牌也瞄準新的商機,在縣級市場加速布局。
網紅小店快速興起 “悅己消費”正流行
除了咖啡店,近年來,奶茶店、甜品店,這些以前只能在大城市找到的時髦小店也在縣城快速興起。
店里的大冰柜放滿了手工文創雪糕,店主正在熬制冬季限定的烤梨熱飲。有些顧客選擇坐下來慢慢品嘗,有些則熟練地自取雪糕付款離開,甚至有人在這家店預存了100根雪糕,隨吃隨拿。
精致的造型、講究的用料,再加上“氛圍感”的裝修風格,這家店在縣城迅速打開了知名度。店主小張告訴記者,開業不到一年已經回本,前幾天還在別的縣城開了分店。
除了將大城市的消費習慣帶回來,不少商家還依靠家鄉的產業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家門口的“儀式感”。陜西山陽縣的這間茶室,通過開發特色茶飲和茶文化,年營業額能達到100多萬元。
黑龍江虎林是我國椴樹蜂蜜的主要產區之一,大學畢業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用當地優質蜂蜜制作的甜品迅速打開了銷路。
線上銷售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縣城音樂展演空間(Livehouse)、咖啡廳、鮮花店、寵物店的商戶數量同比分別增長85%、65%、40%和43%。
縣域消費帶動“家門口”創業就業
處在城市與農村市場“交匯處”的縣城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大廈樓宇回到山水之間,讓“大城市標配”的商圈、店鋪和服務落地家鄉,攪動了縣域經濟的活水。
正在向顧客介紹咖啡種類的這位是個剛回家鄉創業不久的“90后”,她叫李君,當初也和多數同齡人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隨著家鄉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小城發展日新月異,李君下定決心回家創業。咖啡店剛開張時顧客零零散散,沒有預想的火熱,李君果斷開通了視頻賬號,將城市文化、特色美食、景點與自己的咖啡品類相結合,逐漸擁有了一批粉絲。
鄉村咖啡館也給村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以前在北京做服務行業的勾文秀從未接觸過咖啡,因為想回村照顧孩子和老人,選擇了在家門口當一名咖啡師。
眼下,不少縣城新式餐飲的負責人都是一二線城市返鄉青年,他們有敏銳的數字化意識,能開辟線上平臺作為“第二門店”,實現“流量”到“銷量”的轉化。張詩苑的甜品店從裝修時就建立了直播賬號,日更新店進度,不少粉絲都說像自己在互聯網上養成的一家甜品小店。
同樣,黑龍江鐵力市去年甜品奶茶、咖啡、冷飲等類型的商家已有55家,同比增長了45%。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