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舉辦2024年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費季等有關情況。據初步統計,各地將在暑期舉辦超4000項約3.7萬場次文旅消費活動,推出發放消費券、票價優惠、消費滿減、折扣套餐等惠民措施,助“燃”暑期消費市場。
今年以來,從“冰雪經濟”到“春日經濟”,文旅消費“熱辣滾燙”。以“五一”假期為例,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甘肅、江蘇、陜西等地將演藝、非遺、文化遺產、美食等元素與旅游融合,故宮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殷墟博物館等熱門博物館客流持續保持高位……神州大地上,“詩”和“遠方”更好地聯結,不僅給游客帶來新體驗,也為文旅市場創造出新的增長點。
暑期是一年中時間跨度最長的旅游旺季,大中小學生陸續放假,職工年休假也較為集中,人民群眾文化和旅游消費需求旺盛。比如,有不少學子就選擇通過“畢業旅行”來致敬青春。某在線旅游平臺預訂信息顯示,“畢業旅行”搜索量迅速上升,“00后”群體在6月至8月的旅行預訂量大幅度增長。所謂好馬配好鞍,如此火熱的消費需求,更需優質的產品供給來匹配。
一系列“夏日限定”活動在陸續開展:湖南推出多條避暑游路線,讓游客盡享夏日特色美食、美景;四川推出特色玩法,探秘文化遺產、領略巴蜀山水,邀請游客暢游一“夏”;江蘇發出“夏天的邀約”,10條江蘇省文博場館研學游精品線路串聯起各級各類大中小型博物館,讓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江蘇地域文明的魅力……改善消費條件,釋放消費潛力,“有形之手”顯現出重要作用。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對外發布。不論是“發展餐飲消費細分領域,鼓勵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美食資源”,還是“推動城鄉文旅提質增效,引導和擴大體育休閑消費”,抑或是“推動購物消費多元融合發展,打造商旅文體融合的新型消費空間”,當消費場景不斷翻新、迭代、升級,無疑將更好地滿足百姓的個性化、品質化和多樣性需求,為暑期消費市場再添“一把火”。
熱潮之下,文旅產業也迎來新的挑戰。觀察以往的案例,有游客滿懷期待出發,卻發現“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各地景區賣一樣的工藝品,商業氣過濃,文化味不足,最后只能淪為“到此一游”。其實,在對待文化旅游的問題上,最需提防的是心急。很多長盛不衰、風靡世界的文化旅游項目,背后往往有對文化品牌的敬畏,同時還有對服務細節的追求。對于各地來說,還需要日復一日的深耕,才能對得起見識和品位不斷提升的消費者。
文旅消費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也是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政府搭臺、市場唱戲,消費新場景不斷涌現,相信今年的暑期消費市場必將更加紅火。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