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熱”持續升溫 多元化創新激發文化消費活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22





      “打卡”線下展覽、購買博物館文創、分享看展體驗……對于年輕人來說,逛博物館早已超越傳統的觀展體驗,成為了一種休閑、社交和生活方式,“文博熱”持續升溫。


      面對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各大博物館積極探索新形式,通過創新布展方式、豐富文創產品以及采用數字技術,將“博物館體驗”深入日常生活,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形式創新讓博物館文創“活”起來


      隨著博物館展覽內容與形式的不斷創新,文創產品正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將歷史元素轉化為觀眾喜愛的消費品,成為文化遺產與現代消費者之間的重要橋梁。


      記者了解到,今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設計靈感推出的“鳳冠冰箱貼”迅速成為現象級“爆款”。這款冰箱貼木制款售價46元、金屬款售價78元,每日限量發售,經常在開館后一小時內便售罄,被贊“一冠難求”。9月,國博又推出“AR金屬鳳冠冰箱貼”掀起新一輪搶購熱潮,上市首日2小時內售出2300件。截至11月27日,兩款冰箱貼累計銷售已經超過53萬件,成為國博近20年來的“銷售冠軍”。


      文創產品的熱銷也帶動了文物本身的關注度。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明清展廳,鳳冠“本體”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的展柜前經常大排長龍,不少消費者手持冰箱貼與展品合影留念。工作人員表示,暑期、國慶節等旅游旺季時,排隊參觀的隊伍最長可達數百米,甚至從明清展區蜿蜒至遼宋夏金元展區。


      據統計,今年以來,國博累計推出了200余款、覆蓋350多個品類的文創產品,包括AR考古盲盒、機甲拼插玩具、冷泡茶和節日禮盒等多款備受消費者關注和喜愛的產品,滿足了消費者多元文化需求。據國博館長高政透露,截至11月27日,國博文創產品銷售收入比2023年增長106%,共創造超千人就業崗位,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沒有圍城的博物館”融入日常生活


      “文博熱”不僅體現在文化展覽和文創產品的火爆,也在城市生活場景中延續并煥發新意。


      記者從12月4日的“中國·潘家園新年文化消費季”活動中了解到,北京潘家園正在打造一片傳統文化示范街區。該區域總面積達2.59萬平方米,從東三環南路延伸至華威橋,覆蓋潘家園舊貨市場、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等多個文化節點。公共空間均融入了文化符號,宛如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據潘家園街道工委負責人介紹,這片街區以中國經典文物“紅山玉龍”為設計靈感,旨在讓市民和游客在城市漫步中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深刻聯結。“通過開放式設計,以‘穿越時空的博物館’為理念,希望讓傳統文化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打造可逛、可賞、可觸摸的文化街區。未來街區還將加入更多互動形式,激發市民和游客深度參與文化體驗的熱情。”該負責人說。


      記者在潘家園新年文化消費季活動現場看到,不少消費者表現出對“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濃厚興趣。一位帶孩子參觀的家長表示:“希望這里不僅是游覽場所,更能成為一個將文化融入生活的開放式課堂,讓孩子能在這里接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


      解鎖更多“文博熱”新形態


      從展覽形式的突破到文創產品的創新,再到文化空間的打造,文博產業正通過多樣化的方式煥發新的活力,既滿足了公眾對文化消費的多元需求,也為城市生活注入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表示,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以“跨界破圈”為關鍵詞,通過聯名合作、數字化技術等創新形式成功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參觀瀏覽。上海博物館則探索出一條獨特的文化體驗與消費融合之路,通過推出“上博號”古埃及主題游船、“博物館奇喵夜”等創意活動,4個月內吸引超百萬人次觀展,文創銷售額更是突破1.5億元。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李明認為,“文博熱”的背后是全社會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博物館正在從單一的展示功能向多維度的文化體驗平臺轉型,這種變革不僅提升了文博行業的經濟價值,也強化了其社會教育意義。


      在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看來,當代博物館已展現出“澎湃的文化力量”。“博物館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也是文化體驗的創造者。我們希望通過‘打開方式’的多樣化,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讓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交流更加深刻。”他說。


      業內人士指出,文博產業的持續創新,正在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為文化消費帶來了無限可能。在年輕群體的推動下,“文博熱”以新的形式激發了公眾對歷史與未來的探索熱情。


      “未來,博物館的創新應更多關注與科技的結合,比如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在展覽和文創中的應用。同時,要注重國際文化交流,加強與全球博物館的合作,讓中華文化走得更遠。”李明表示。(盧 岳  王琦琛)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