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扎根公園多年的“文化地標”,老字號在與公園景觀的聯動上,既打破了傳統的運營邊界,也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新的生長點;在空間改造上,巧妙融入歷史文化元素,為人們提供了“賞景、品茗、憶史”的文化消費體驗;在產品上,堅守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主動適應現代消費者的飲食偏好。
當消費市場迎來“Z世代”主力軍,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消費需求不斷更新的當下,傳統老字號如何在新消費趨勢下實現破局?
陽春四月的北京,各大公園迎來賞花旺季,紅桃綠柳掩映古建亭臺,游園人流如織。記者走訪發現,北海公園仿膳茶社、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等園內老字號門店客流量顯著增長。這不僅得益于春日游園的客流紅利,更源于其以“景店聯動+場景重構+產品革新”多輪驅動的破局策略。
共生共融:“春色”消費有活力
正值賞花季,游客接踵而至,不僅掀起了一波游園熱,也為園內老字號門店帶來了一輪消費熱。這場由游園觀花而起的熱潮,帶動了老字號的客流量。值得一提的是,老字號門店也借勢通過線上平臺,傳播其與公園之間的聯動內容,展現出兩者反哺共生、生態共融的關系。
每年3月至4月,中山公園迎來郁金香的盛放期,大片郁金香肆意舒展,紅的熱烈奔放、黃的明艷嬌俏、紫的神秘優雅,勾勒出一幅春日畫卷。賞花的游客中,老年人多是悠然閑適,他們渴望在花香中尋一處靜謐角落,泡上一杯熱茶,與老友漫談往事;年輕人則充滿活力,對新奇體驗充滿熱情,熱衷于在花海中拍照打卡、分享到網絡平臺,同時也希望能有愜意的聚會空間,在美景中享受輕松時光。坐落于中山公園內的老字號來今雨軒,深刻把握消費者需求,迎來了大客流時期。來今雨軒前廳經理王雅慧表示,接下來,他們將緊抓公園花卉展的契機,如中山公園郁金香展,推出限定產品“賞花主題茶點”,并規劃“紅色文化打卡路線”,以增強消費者的停留意愿。此外,來今雨軒還會借鑒其他公園的經驗,在夜間開放時段推出“民國夜茶會”,結合燈光布景、沉浸式話劇表演等,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紅色文化體驗活動。
而北海公園內,春日繁花似錦,海棠、桃花盛放,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人群中,孩子們被花朵吸引,嬉笑奔跑;情侶們手牽手漫步,在花下相依;青年身著漢服等特色服飾,在花海旁擺出各種姿勢拍照。
毗鄰北海公園靜心齋、五龍亭等景點的仿膳茶社,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承接了大量消費者。全聚德集團品牌營銷部高級經理郭圓圓向記者介紹,“尤其在周末及節假日,店內座無虛席,排隊等候的消費者絡繹不絕。”仿膳茶社不僅根據公園的特色調整產品,還舉辦了一系列文化體驗活動,讓消費者形成記憶。這種雙向吸引的模式,既提升了仿膳茶社的知名度,也為北海公園帶來了更多游客,形成了反哺公園的良性循環。同時,門店借助線上平臺宣傳公園與茶社的聯動內容,吸引更多消費者,以進一步增強雙向引流的效果。
由此不難看出,無論是來今雨軒,還是仿膳茶社,公園與老字號的生態共生關系日益緊密。在消費升級的當下,老字號將自然景色與美食、文化相結合,讓消費者在游園時愿意坐下來細細品味,打造出戶外經濟與文化娛樂融合發展的模式。
場景煥新:體驗消費受歡迎
近年來,為了滿足人們不同的消費需求,各大店鋪紛紛在卷創意、拼場景。老字號門店也緊隨時代潮流,開啟“換裝”模式。
記者在實地探訪后發現,在消費需求日益多元、文旅融合持續深化的當下,老字號不再局限于商品陳列,而是不斷優化場景,通過復原歷史空間、強化社交屬性,以真正實現老字號的守正創新。
4月1日,記者來到北海公園內的老字號門店——仿膳茶社。據了解,仿膳茶社在空間設計上,提取了清代經典畫作中炭黑、鶴灰、焦茶、酪黃、赤紅等色彩,將其轉化運用到金磚、壁布、實木、織物、紅漆等建筑材質上,以呼應仿膳茶社融洽于歷史名園景致的設計初衷。在空間格局上,仿膳茶社將房前有院、軸線貫穿、中為廳堂的傳統建筑空間模式引入新型商業空間中。
而位于中山公園內的來今雨軒,則注重歷史細節的還原,從地板花磚到梁架結構,力求呈現民國時期的建筑風貌和文化氛圍。王雅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保持歷史風貌,新鋪設的地板花磚完全按照民國時期的工藝和花樣重新燒制,確保整體風格統一。同時建筑內部保留了兩種不同的梁架結構,中央采用西式三角形梁架,東西兩側為明清風格的工字形梁架,體現了中西建筑風格的融合。此外,修繕后的來今雨軒還通過‘展用一體’的方式,讓消費者沉浸式體驗其作為文化沙龍和革命活動舊址的雙重歷史價值。”
記者了解到,來今雨軒設置了“少年中國學會”和“文學研究會”兩大專題展區,展示了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等早期革命人士在此活動的歷史軌跡。消費者在品茗之余可以學習紅色文化知識。這種“可觸摸的歷史”滿足了年輕人對“體驗式消費”的需求,使老字號門店從單純的餐飲空間升級為“文化體驗打卡地”。
帶著孩子來的李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平時就愛帶孩子去各種有文化底蘊的地方,來今雨軒真讓我眼前一亮。孩子不僅能品嘗到美味的茶點,還能在輕松的氛圍里學到紅色文化知識,比單純說教有用多了。對我們家長來說,這里既有文化氛圍,又能享受親子時光,真的很難得。”
記者注意到,兩家百年老店均十分注重社交屬性。比如為了迎合消費者社交隱私的需求,仿膳茶社設計了隱藏活動隔斷,能夠靈活地劃分出獨立的私密空間。“為了將自身傳統特色與老字號文化相結合,茶社選用了不同規制、雕刻傳統紋樣的桌椅,以圍桌的形式擺放,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氛圍。此外,店內也陳列了一些與仿膳茶社歷史相關的裝飾品,以及懸掛著24節氣的掛畫。通過這樣的場景布置,使消費者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茶社所傳承的歷史文化。”郭圓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由此可見,“為場景而來,因文化停留”正成為老字號場景破局的關鍵因素。當歷史韻味轉化為可互動、可分享的空間語言,老字號便不再是陳舊的“活化石”,而是年輕人愿意主動走進、深度體驗,并樂于向他人推薦的“文化生活體驗區”。
文化為媒:情緒消費重參與
新媒體時代,老字號的文化傳播呈現出新特點。記者看到,在小紅書平臺上,消費者自發分享老字號的美食照片和背后的歷史故事。這一行為,使得他們成為了文化傳播的參與者。這些美食和老字號文化也通過社交媒體的裂變傳播,得以觸達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記者了解到,來今雨軒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推出了符合現代消費者口味的新式茶點,讓老字號既守得住經典,又當得了網紅。仿膳茶社則堅持純手工制作,在食材選用上,按照清宮御膳的選材原則,確保消費者品嘗到傳統宮廷點心的美味;在產品命名上,注重文化寓意,比如福祿酥象征著福氣與祿運,福袋餅象征著五福臨門。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契合年輕消費者對情緒價值的需求,仿膳茶社在產品造型設計上,也下足了功夫。以柿子酥為例,其以飽滿的柿子形態呈現,不僅還原了果實的自然紋理,更借“柿”與“事”的諧音,傳遞“事事如意”的祝福。這樣的設計既展現了老字號的技藝,又賦予了點心超越味覺的情感體驗。
除了特色餐飲,老字號還通過舉辦活動,進一步推動其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仿膳茶社積極舉辦研學活動,現場由經驗豐富的點心師傅教授消費者制作仿膳點心的技巧,從選材、制作到成型,每一步都嚴格遵循傳統工藝,讓消費者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同時,仿膳茶社結合其他非遺項目,如宋錦飾品制作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平臺。
通過以美食為媒介、以活動為載體,老字號從多維度將自身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不僅延續了歷史記憶,也讓傳統文化于當下社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煥發出蓬勃生命力。
從景店聯動的體驗延伸,到空間場景的文化敘事,再到產品體系的適變創新,這些公園老字號的探索折射出傳統商業體應對消費轉型的核心邏輯:以歷史底蘊為根基,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尋平衡。當“Z世代”追求“有故事的消費”“可參與的文化”,老字號便將積淀的文化資產轉化為可感知的場景細節、可體驗的產品形態、可分享的社交符號。這種“煥新”不是顛覆傳統,而是在時光沉淀中找到與當代生活對話的新方式。(記者 于 芳 王紫茜)
轉自:消費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