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減少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和降低物流用能成本,為企業減負助力,一年將減輕企業負擔約1200億元。同時,部署以試點示范推進《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按照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會議確定,在落實好前期已出臺涉企減負政策的基礎上,再推出一批新的降費措施。
此次三大措施包括:一是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二是推進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合理降低輸配電價格;三是減少經營服務性收費。
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成為重點
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多項減費降負的政策措施,但企業經營成本依然高企。其中,經營服務性收費名目較多、費率較高,物流用能成本較高等現象尤為突出。
相關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我國物流成本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不僅比美、日、德等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左右,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印度、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
會議決定取消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四省(區)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加大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實施力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流公司負責人王明(化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物流成本占據了企業成本的較大比重,可又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間,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第三利潤源泉”,是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的重點領域之一。
王明表示,“貨找不到車,車找不到貨。”物流行業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不對稱,是當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現在互聯網浪潮襲來,為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新動力。只有破除物流行業長期存在的‘信息孤島’,實現運力與貨源的有效對接,才能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王明說。
“二級公路收費有時比高速還貴,不過,好在越來越多的省份取消二級公路收費,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而且減少了運輸時間,提高了自己的收入。”一位跑運輸的貨車司機對記者說。
長期做生鮮運輸生意的河北籍李發軍對此深有感觸,“每天天還沒亮就把生鮮裝車,拉到北京天剛亮,然后貨物上柜臺,既方便了北京市民,我們也能多賺錢干著有勁。”
一邊拿著中央補助金,一邊收取通行費,為數眾多的二級公路收費站一直備受爭議。而隨著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更高的要求,國務院提出“地方政府要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
本報記者梳理信息發現,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個省份取消了對政府還貸二級公路的收費,企業物流成本和個人出行負擔進一步減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表示,降低企業的物流用能成本是降成本的重要內容,其中物流成本的降低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基礎性降成本措施,它還可以間接降低企業的用能成本。此次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之所以選擇這四個西部省區,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是資源大省區,交通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能夠促進這些地區的資源外輸,提高其對外開放和開放程度。
5月18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國務院對物流業創新發展和降本增效工作高度重視,要求將降低物流成本、推進降本增效作為今年一項重點工作。對此,國家發改委制定了專項工作方案,正在會同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有關成員單位,圍繞企業反映突出的共性問題,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性文件。文件將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物流領域降稅清費力度、提升物流綜合服務能力、推進“互聯網+”高效物流發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舉措。
擴大發電企業和用戶直接交易規模是電改核心
會議要求,推進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合理降低輸配電價格。擴大發電企業和用戶直接交易規模。調整電價結構,通過取消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降低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和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標準、適當降低脫硫脫硝電價等措施,減輕企業用電負擔。采取降低管道運輸價格、清理查處亂收費等措施,降低省內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
對于工業企業來說,用電成本一直是主要的成本投入。電力市場化改革,給用電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而對發電企業來說,卻意味著要迎接市場的洗禮。
業內專家認為,擴大發電企業和用戶直接交易規模,讓用電企業和發電企業直接自主交易,這將給用電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減負紅利。
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電力體制改革核心是電價的市場化,就是要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構建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就是要打破電網公司在電力交易中對發電公司的單一買家地位和對電力用戶的單一賣家地位,讓用電企業和發電企業直接自主交易,實現電力交易市場化,逐步形成發電和售電價格由市場決定、輸配電價由政府制定的價格機制。
據悉,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此前對媒體分析表示,第二批12個省級電網的輸配電價已經公布了8個,剩下的4個也即將對外公布。剩余14個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成本監審的實地審核即將完成,有望在第二季度公布。
在擴大發電企業和用戶直接交易規模方面,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在4月初已經專門發布了文件——《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通知》。
該文件指出,各地要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逐步擴大市場化交易電量規模,自文件下發之日起,盡快組織發電企業特別是燃煤發電企業與售電企業、用戶及電網企業簽訂三方發購電協議(合同).
本報記者梳理信息發現,去年8月底,國務院出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國發【2016】48號,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將降低能源成本作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六大途徑之一,明確提出“企業用電、用氣定價機制市場化程度明顯提升,工商業用電和工業用氣價格合理降低”的目標任務。
隨著《工作方案》逐步落實,企業用能成本將進一步下降。一是降低輸配價格。初步核定蒙西、深圳和2015年試點的5省區在第一個監管周期輸配電后形成的降價空間80億元。可以預計,今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輸配電價格改革帶來的降價空間更大。二是降低交易成本。隨著電力交易市場的不斷擴大,企業用電支出將進一步減少。三是降低天然氣價格。
發電企業普遍擔心的是,電力交易市場一旦完全放開后,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容易造成發電企業無序競爭,甚至為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還希望政府健全相關交易規則,維護穩定的市場秩序。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