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低風險卒中患者監測頻率可減半至17次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7





      對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根據當前治療指南,靜脈溶栓治療后24小時內需對AIS患者進行37次的密切監測。監測次數是不是必須要達37次?記者21日獲悉,中外專家聯合開展的研究結果表明,對于低風險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將傳統監測頻率減半至17次不僅安全可靠,還能顯著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上述結果來源于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特聘教授/宋莉莉特聘研究員團隊、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維克多·烏魯蒂亞(Victor Urrutia)教授團隊與中國醫科大學、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隋軼教授團隊的聯合研究。該研究覆蓋8個國家114家醫院共4922例患者。北京時間5月21日,《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刊發了該研究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后,最佳監測試驗(OPTIMISTmain)》。OPTIMISTmain是一項體系管理相關的國際多中心、群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聚焦腦梗死靜脈溶栓后的監測頻率。


      作為非傳染性疾病中第二大死因和第三大致殘原因,卒中防治一直是全球公共衛生重點。臨床神經科學家克雷格·安德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優化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策略。他牽頭發起的“急性腦出血的強化降壓相關治療研究項目試驗”系列研究,奠定了腦出血急性期強化降壓的臨床實踐基礎,改變了全球指南。


      據悉,克雷格·安德森對卒中溶栓患者監測強度這一問題的關注,來源于與護士的一次交談。護士們向他提了一個問題:“高強度監測對我們來說很辛苦,我們真的需要如此高強度地監測病人的情況嗎?”


      據悉,靜脈溶栓是缺血性卒中早期階段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可以恢復腦血流,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殘疾。但當前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卒中協會(ASA)在《2019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推薦的靜脈溶栓后24小時密集監測方案制定于二十世紀90年代,高頻監測不僅消耗大量醫療資源、干擾患者休息,還影響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重要工作。克雷格·安德森領銜開展了這項大規模臨床試驗:標準組采用24小時內37次評估的傳統監測方案,低強度組則采用24小時內17次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低風險卒中溶栓患者在90天不良預后、腦出血發生率及嚴重不良事件等關鍵指標上,均無顯著差異。采用低強度監測的美國醫院ICU入住率降低了30%,有效緩解了護理人力資源壓力。“低風險患者”是指在當地臨床指南規定的時間開始靜脈溶栓后2小時內臨床穩定,且NIHSS評分<10的患者,即被本研究認定為低風險患者。NIHSS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發的卒中嚴重程度評估量表。克雷格·安德森團隊建議盡快將這一針對低風險患者的低強度監測方案納入臨床指南,讓更多醫療系統和患者受益。


      2024年初,克雷格·安德森和宋莉莉全職加入復旦大學,創建了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國際臨床試驗與轉化醫學中心,希望打造一個全球腦健康領域的頂尖臨床研究機構,通過整合跨國臨床試驗資源,縮短醫療成果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轉化周期,為腦血管病等領域患者提供更快的治療解決方案。


      據悉,該團隊未來的一項重要研究工作是建設全球性科研合作平臺“ACT-GLOBAL”,計劃聯合40個國家約400家醫療機構,構建標準化臨床試驗數據庫與智能分析系統。該平臺通過統一研究協議、共享患者隊列數據和實時監測系統,以模塊化的試驗設計,允許不同國家同步開展研究分支,在確保數據質量前提下實現成果批量產出。據估算,該平臺有望實現多中心臨床試驗效率提升40%,使同類研究周期比傳統的縮短30%。 (記者 陳靜)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