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表示,聯合22個部門實施“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專項行動。在醫療等領域,規模化應用進程明顯加速。國內醫療機構通過AI輔助,使癌癥早期檢出率提升25%,基層醫院醫生和名醫智能體能實現“隔空會診”。人工智能在醫院的應用有哪些新進展?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急診病房,住著非常多的腦卒中患者,他們都不同程度受益于“AI醫生”的輔助診療,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天壇醫院的“AI醫生”被稱為急性腦卒中智能影像決策平臺。腦卒中患者到院后,首先進行平掃CT和增強CT等檢查,經過上千張影像檢查圖片的分析,“AI醫生”可進行顱內出血和缺血等鑒別分析,可以直觀勾勒出血區域,并進一步提示出血類型和血腫擴大風險概率。
在浙江杭州拱墅區的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AI導診系統已經開始運行。對患者進行問診后,將患者導診至相關科室,醫生則通過存量病例,結合患者此前所有就醫情況進行診斷,快速開出診療方案。
支撐這套社區醫療導診系統的是醫療垂直大模型,它通過對大量高質量醫療數據的學習,逐步掌握全科大夫的專業技能。
人工智能新技術與醫療場景加速融合
隨著國產大模型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在檢驗檢測、臨床手術輔助等領域也有了新的應用場景,醫院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正在加速。
在上海一家人工智能實驗室,醫療人員正在測試利用大模型和圖像識別技術,優化胃鏡的檢查過程。
在微生物分析、醫療檢測等應用場景下,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細胞和生物樣本指標進行自主分析和整合,替代以往需要人的肉眼觀察和判斷的過程,也規劃更加合理的檢測流程。
在臨床場景中,最新研發的人工智能手術規劃和手術導航技術也在開始逐步應用,幫助醫生降低手術中的風險,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據了解,目前,國內部分三甲醫院已將開始部署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在影像輔助診斷、病理分析、基因組學分析、人工智能客服、精準醫療等領域逐步應用。
AI健康管理市場迎來爆發期 國內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
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到康復,人工智能技術正逐漸滲透到健康管理的各個環節。國內AI健康管理市場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并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在上海的一家體檢機構,人工智能助手開始服務慢病、專病人群的健康管理。例如血糖管理智能體結合可穿戴設備,通過對用戶實時血糖數據、體重、飲食、運動等多維度健康數據的深度分析,能夠生成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基于個人的健康管理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國內的商業保險機構也開始改變原有的保費模式。鼓勵用戶定期更新自己的體檢報告和健康數據,如果體檢情況越來越好,保費價格可降低15%到20%。
專業機構預計,中國AI健康管理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2027年預計增至2.59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20%。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