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保障到城市行動,呵護兒童成長的每一步都在扎實推進。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等2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讓兒童友好要求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充分體現。所謂兒童友好是指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記者近日從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了解到,目前,我國已經在全國百余個城市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越來越多的城市空間為兒童發展保駕護航。
兒童友好城市“長”什么樣?當你爬樓梯看到這樣一高一低的扶手,當你見到地上的“通學路”標識,當你遇到這樣能玩沙子的公園,當你發現越來越多的場館對兒童免費,這些就是兒童友好理念在生活中的體現。
適兒化改造,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目前,江蘇、浙江、湖南、吉林、福建等地在城市規劃、城市更新政策設計中都加入了“兒童友好”的硬指標。明確,公園等公共空間設置室外兒童游樂場所設施,社區改造要增加兒童活動場地。
安全性是適兒化改造最突出的特點。這個新打造的兒童活動場地,護欄都是垂直排列,這個細節就是充分考慮兒童的安全。
“一米高度”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早認知世界的空間高度。圍繞“一米高度”能做什么樣的改造?在深圳市龍崗兒童公園,科普館內專門按照兒童身高設計的展陳視角,讓孩子們能夠以最舒適的方式探索與體驗。
在山東青島即墨區,近年來不斷推動新建口袋公園選址向中小學校、幼兒園周邊傾斜。從空中鳥瞰即墨峴山公園,五顏六色的場地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找到適合的空間。目前,這樣的兒童型口袋公園在青島市即墨區已新建、改造了13處。
在傳統的公共設施中引入適合兒童認知的元素,也是適兒化改造的方向。比如孩子們怕打針,對醫院有抵觸,為了安撫孩子們的情緒,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在醫院進行適兒化改造。在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口腔科成了“海底世界”,進入檢驗科就進入了“蘑菇屋”,醫院的角落充滿了兒童元素。
兒童友好城市并不局限在城市市區,在縣域發展、鄉村振興中,兒童友好的理念也在不斷融入。江蘇宿遷通過整合資源,在鄉村建設了10個兒童早期發展活動中心,覆蓋4萬多名0—3歲兒童。
胡同社區“見縫插針” 北京為兒童拓展空間
北京市東城區是全國首批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作為首都核心區,東城區的適兒化改造可以說是“見縫插針”。如何通過設計改造,為兒童拓展出安全出行和游玩的空間?
北京市東城區民安小區26號樓是回遷安置房,2000多人的小區只有不足400平方米的院子,院子里原本只有自行車停車棚和人行步道。如何讓擁擠的小區“長出”孩子們的樂園?
設計師在空間上玩起了“疊疊樂”,自行車停車棚被設計成兩層的立體空間,加入無障礙步道、旋轉滑梯和錯落的樓梯。拔地而起的空間,讓老人們曬太陽的時間更長,也為孩子拓展了更多活動空間。這幅展現北京胡同傳統習俗的文化墻,為孩子們留住了老北京的記憶,大家形象地給這里取名“歡聲笑語的院子”。
同樣面臨空間不足的還有北京市東城區的這條胡同——燈市口北巷。這條8米寬、200來米長的胡同兩邊有4所學校。
為了守護孩子們的通學路,東城區城管委聯合胡同兩邊的4所學校,共同繪制了孩子們上下學的專用步道。這條彩虹步道,仿佛看不見的安全護欄,引導孩子們和胡同居民各行其道、有序同行。
2025年,圍繞這條胡同的適兒化改造升級,多部門發起了“一米聲音”的活動。讓學生們做起小小規劃師,對城市更新發出“童”聲建議。
孩子們表示,這塊兒雖然有斑馬線,但是沒有紅綠燈,每天都要從這里經過。經過幾天思考孩子們設計出幾個方案,分別是按鈕式紅綠燈、普通紅綠燈、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最終,孩子們認為按鈕式紅綠燈最好,不僅使用方便、施工難度低,而且只要沒有按下按鈕,車輛可以正常通行。
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委環境建設科四級主任科員楊雨晨表示,之前治理“城市病”就像全科醫生一樣,各種問題全都看、全都弄。本次整治提升,他們考慮再增加一個“兒科”,向孩子們了解他們對于城市治理過程當中的理念和想法。在后續的環境整治過程當中,一直融入到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理念當中。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