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倫敦多家知名動漫公司工作數年的于新,決定回國。
于新從小熱愛動漫,在英國圣馬丁大學獲2D動畫以及人物設計碩士學位。畢業后,她在倫敦的工作薪資豐厚。盡管如此,于新感到在國外成熟的動漫生產體系中,個人創意發揮反而受局限,她還是更想做自己想做的原創動漫。恰逢當時迪士尼有一個與中國聯合制片的項目落地,需要找本土企業孵化。懷著初心,于新決定回國創業。
2012年,于新創立“上海左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代表作《艾米咕嚕》在2014年法國戛納電視節獲得全球選拔冠軍,成為全球130多部動畫片中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動畫片。團隊近年來持續斬獲“美猴獎”“金海豚”等多個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動畫獎項,并登上國際影展的大銀幕,真正實現了國產動畫“走出去”。
“公司之所以被稱為‘左袋’,其所要表達的含義是——左邊的口袋,靠近心房,用心孕育出最真誠的作品。”于新說。
但回國創業的路并沒那么容易。“該走過的路都走過,該掉過的坑都掉過。”于新表示,剛創立左袋時團隊只有十幾個人,由于資金有限,沒辦法租場地,也沒辦法大量購買設備,“那時候我們這些小伙伴都是靠夢想和激情驅動著”。
沒有固定的辦公場地,于新和團隊成員多是在線上進行溝通,每當需要開會,大家就選擇去一個“小伙伴”家里溝通工作。漸漸地,公司積累了一點資源,開始購置設備并租下一個小工作室。如今,于新所在的公司已擁有了一棟辦公樓,團隊也從當初的十幾人變成近百人,并在海外建立了分部。
當時國際動漫市場對國產動畫片仍保留“粗制濫造”的印象,創作團隊懷著爭口氣的心態,決定打造一部唯美精致畫風的動畫片,《艾米咕嚕》的最初概念也就此誕生。
在角色形象和劇情設定上,東西方文化往往存在審美和思維的差異。如何調和這些差異都是《艾米咕嚕》走向國際市場時,需要反復打磨的部分。
于新回憶道,《艾米咕嚕》一集以“廢物利用”為主題,因為贈送二手物品在西方很普遍,海外團隊最初給出的故事建議是主人公艾米將自己不再使用的閑置物品直接送給朋友當作禮物,但這并不符合中國的文化觀念。
通過數次的溝通和修改,團隊最終優化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艾米與好朋友一起動手,把舊物改裝成了新玩具。于新將這種反復修改打磨稱為“文化碰撞”,通過海內外團隊的多次溝通,講出更好的中國故事,突破中西方固有認知。正因為精益求精的態度,《艾米咕嚕》的孵化制作期長達5年。
不過,最令主創團隊驕傲的是國際動畫人對中國動畫的認可。
“閱片無數的國際評委們最初并不相信這是一部中國原創動畫,這部作品無疑打破了那一階段中國動畫單一的國際形象。”于新說。
2017年,公司打造的另一個動畫系列《超迷你戰士》問世,并入圍法國戛納電視節最佳兒童原創內容全球六強,在央視首播即沖上收視榜榜首。
回國后的11年里,于新也親身經歷了國內動漫行業環境的變化。“剛回國時,大家看的更多的還是美國、日本等國的動漫。我們國產的項目不管是質量,還是故事劇情,都處于一個初級階段。那時候人們對于國漫的信心也沒有那么足。但10年以后的今天我們能感受到,人們對于國漫的認可程度、國內的創作環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于新說。
雖然市場環境沒有那么成熟,當時剛回國的于新依然相信,從動畫產業發展的大方向看,國內市場充滿潛力。10年的堅持驗證了于新最初的看法。如今,在主營業務上,除了系列動畫片外,公司涉足動畫電影、藝術短片、繪本、漫畫、衍生品開發、國內外發行等多個領域。
回看10多年前回國這一選擇,于新表示,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這是一個痛并快樂著的過程。”于新回國時馬上就要邁入“三十而立”的人生節點。在那個并不算年輕的年紀選擇從零開始,雖然過程艱辛,她仍然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開始一項自己喜歡的事業“永遠沒有太早,也沒有太晚”。
“幸運的是,我們不僅選擇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把興趣愛好當作畢生事業去追求。這是一個需要耐力的行業,也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我很慶幸我們堅持下來了。”于新說。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