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艾米身旁總會跟著她圓滾滾的怪物朋友咕嚕,他們一起生活在魔法森林里。艾米善良勇敢,雖然不會魔法,卻總開動腦筋,用自己的想象力幫助森林中的小伙伴解決各種難題。在與咕嚕并肩冒險的日子里,他們收獲了寶貴的友誼,也在一步步成長。
這是動畫片《艾米咕嚕》的故事,這部作品是于新創立的上海左袋文化傳播公司的代表作之一。于新在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獲得2D動畫及人物設計碩士學位,2014年她帶著《艾米咕嚕》核心創意登上了法國戛納電視節全球選秀舞臺。在來自世界130多個項目的激烈角逐中,小女孩艾米和好友咕嚕的故事脫穎而出,贏得冠軍。
于新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越來越多的外國觀眾正在改變對中國動畫片的刻板印象,從內容表達到視覺風格,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動畫作品也成為了解中國的另一個窗口,“這其中蘊藏著濃濃的東方文化氣質,一桌一物、一草一木,動畫片可以成為非常好的文化傳播載體。”于新對本報記者說。
一部動畫“打開”五彩繽紛的世界
1983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創作出了經典動畫長片《天書奇譚》,故事講述了由天鵝蛋化為人形的主角蛋生,與袁公一起打敗了偷學天書的妖狐。這部作品直到現在都是一代國人心中最好的動畫片之一,天馬行空的奇想與行云流水的畫面之間充滿中國獨特的美學魅力。
《天書奇譚》對于新來說同樣有一份特別的意義——這是她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其中的世界對幼時的她而言意義非凡。“在當年那個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匱乏的時代,動畫片像是突然間幫我打開了一扇五彩繽紛的大門,讓我看到了里面的神奇、有趣與豐富。”
幼時對動畫作品的喜愛在心底播下了癡迷的種子。于新從小學畫,高中畢業后出國留學接觸到了專業的動畫美術設計,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她便選擇了動畫公司。
海外十幾年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讓于新見證了從傳統的手繪動畫到無紙動畫的變革歷程。同時,她也意識到國際市場對中國原創動畫的印象還停留在“美感粗糙”“技術落后”的階段。她鉚足了勁兒,想推出屬于中國的高質量原創動畫作品,改變國外的片面印象。
“我們聚焦于面向學齡前兒童的內容創作方面,想打造一部精美的繪本風格的動畫。面向中國觀眾,希望在視覺風格上能做到時尚、新鮮;面向國際舞臺,則希望觀眾無論從美學還是整體技術上都能看到一部高水準的中國作品。”于新說。
扎實創作細心打磨原創故事
創作一部優秀的動畫作品絕非易事。《艾米咕嚕》第一季共52集,每集10分鐘左右篇幅,于新團隊僅打磨劇本便花了近兩年。考慮到國際市場,創作期間還要與國外的編劇顧問溝通協作,使故事既適合國內兒童觀看,也符合國外學齡前兒童的價值觀。
《艾米咕嚕》中曾有一集,講述了壞脾氣客人到別人家作客的故事。在劇本內容討論階段,國外的編劇原本想創作一個進門之后到處挑剔的人物形象,但于新認為,這個人物其實并不符合東方的文化習慣,客人這樣的行為是不禮貌甚至粗魯的。“中國人在情感和情緒表達上更趨內斂和克制,哪怕在主人家做客不開心,也極少會把這種‘不高興’寫在臉上、表現在行為上。我們也不想把這樣一個不禮貌的人物形象展示給孩子,因此需要弱化。”她說。
在更改后的劇情中,挑剔的客人最終學會接受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不完美,也學會了感恩——珍視主人熱情、慷慨款待自己的這份純樸友誼。
回國創業十幾年,在于新眼中,國內動畫市場如今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創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實現了飛躍。“中國觀眾也有了更多選擇,他們對于國產動畫的信心更足,不再是只關注歐美、日韓等地的作品。”于新說。
“《艾米咕嚕》創作之初,我們也考慮過面向學齡前兒童是創作一部個性化的作品還是創作一部偏向知識性的作品。我們更希望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將想要傳達的內容融入這些小故事里,從而實現孩子的情感啟蒙、創作力啟蒙,讓他們更有勇氣,也學會如何更好與他人相處,如何自己動腦動手去解決問題。”于新說,孩子在看得懂的時候,會會心一笑;當看不太明白的時候,至少會覺得很有趣。創作團隊希望孩子們在溫暖治愈的氛圍里,能夠收獲更多元化看待世界的力量。
自我突破作品閃耀國際舞臺
“左袋”,象征著中式服飾左上方靠近心房的那個“口袋”。這是“左袋文化”名字的創意來源,于新團隊相信,用心、用愛才能奉獻給觀眾真誠的作品。
動畫作品制作周期漫長,考驗的是團隊的毅力、信心與匠心。于新經歷過每一個創業者都曾面對的麻煩:缺資金、少設備、到處找場地。除此之外,還要突破創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瓶頸。
“動畫作品需要團隊協作,需要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創作是永無止境的過程,一輩子都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哪怕今天有了一部成功的作品,也不代表下一部作品就一定能成功。創作人需要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斷地‘敲碎’今天的自己,明天再重新創作,重新樹立全新的內核,不斷‘重生’,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煎熬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收獲與沉淀的過程。”于新說。
留學經歷和海外視野,讓于新創立的左袋文化在成立之初就帶有國際化基因,她希望團隊的作品能夠“聚焦國內,放眼全球”,既讓國內觀眾喜歡、接受,也能讓國外觀眾眼前一亮。讓作品在國際市場上“開花結果”,是于新團隊的夙愿。
“國際舞臺上的中國文化是什么樣的?不一定僅是熊貓、孫悟空、吃餃子、穿著漢服的人物提著燈籠等等這些片段,中國文化其實能覆蓋和滲透到許許多多方面:中國家庭的樣子、長輩與晚輩的相處模式、師生同學間的關系……這些都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潤物細無聲地講出很多中國故事的。”于新說。
如今,于新團隊的動畫作品已走向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在馬來西亞擁有創制分公司、在西班牙建立聯合制作基地,法國巴黎的一些社區還將《艾米咕嚕》系列作為他們的中文教材。
這讓于新團隊開心又振奮,他們看到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動畫的認可。于新說:“其實許多外國小朋友對中國充滿好奇:中國是什么樣子?中國都有什么?中國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們是怎么生活的?……所以,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通過動畫這種形式,我們可以向世界展示一個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的當代中國。”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