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旬“江南風箏王”盼傳承:不能斷了線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4-04





     

      “江南風箏王”張志剛在放飛風箏 德清新聞中心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鎮的草坪上空,十幾只風箏在空中隨風舞動,把天空點綴得色彩斑斕。其中一條40米長、由20多個小風箏組成的“中國龍”風箏,更是成為了近百名游客關注的焦點。這是被同行封為“江南風箏王”的張志剛特意組織放飛的。許多游客看到這個巨型風箏上天,紛紛向他表示祝賀,張志剛卻心存憂慮地說:這些風箏不僅需要精心保管維護,而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真擔心以后身體吃不消,德清會制作、放飛這種風箏的人斷了線。


      張志剛今年76歲,曾師從中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曹氏風箏”的代表人物費保齡學習風箏制作技藝。

      “江南風箏王”張志剛在放飛風箏 德清新聞中心


      說起張志剛與風箏結緣,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張志剛因為演出《風箏誤》迷上道具“燕子風箏”,這一癡迷可算真是“風箏誤”,1985年,張志剛拿著自己制作的老鷹羽毛風箏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


      風箏用精選的鴨毛一根根黏貼起來,精巧的做工和栩栩如生的外形驚艷全場。評委卻因為風箏太過精美犯了難,這是標本還是風箏?評委最終商議,如果能飛上天就算是風箏。


      結果,“老鷹”風箏順利飛上了天,風箏上的羽毛在風中活靈活現,幾乎能以假亂真。金牌毫無懸念地收入張志剛囊中,而從此,世上也多了一種新的風箏類別——羽毛風箏。

      “江南風箏王”張志剛精心制作的風箏 德清新聞中心

      30多年來,張志剛完成了一千多件作品,還常常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交流比賽,法國、德國、西班牙、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先后獲得60多個國內外大獎,讓世界人領略中國風箏的魅力。


      張志剛十幾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洋溢著藝術的氛圍,墻上掛滿了他制作的各式風箏,“雙燕”、“沙燕”、“仙鶴”、“蜻蜓”、“金魚”、“蝴蝶”、“鳳凰”、“大雁”、“老鷹”、“宮燈”……四十多種藝術風箏,或大、或小、或豐盈、或纖瘦,形態各異、巧奪天工。

      “江南風箏王”張志剛精心制作的風箏 德清新聞中心


      一樓儲藏室里,就擺放著一只山雞風箏,這只風箏花了老張3個月時間制作,他去圖書館翻閱了不少資料,一有空就觀察鳥類的翅膀。


      張志剛說:“你看,風箏兩個翅膀上的羽毛,無論從大小還是色彩上都左右對稱,這樣飛上天才能保持平衡,一共選了6只山雞的毛制作出來的。”


      “這些風箏不僅需要精心保管維護,而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真擔心以后身體吃不消,德清會制作、放飛這種風箏的人斷了線!”張志剛滿懷憂愁地感嘆道。


      張志剛多年來患有腦梗,身體狀況欠佳,手腳不靈便,已經無法制作巨型風箏了,但每天仍會翻看自己收藏的風箏圖譜,潛心研究。


      “有時候想到哪個圖案可以用到風箏上,他會迫不及待地記錄下來,因喜愛而與風箏結緣,卻沒想到這一輩子都與風箏綁在了一起。”張志剛的老伴、“掃蠶花地”的傳承人徐亞樂說道。


      不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中國經典國粹,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一直是每一位傳承人擔憂的問題,談起對風箏的熱愛,張志剛眼角濕潤了,他說,自己扎風箏不是為了賺錢,就是傳承風箏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希望更多的人能看見國粹。“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連外國人都愛,咱自己不能失傳啊!”(胡豐盛 郭文銳 王福田)


      原標題:七旬“江南風箏王”盼傳承放風箏的人不能斷了線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習近平同金正恩舉行會談 習近平同金正恩舉行會談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