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羲皇故里”斫琴師:絕技仍需后輩探尋傳承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4-04





      70歲的熊尚德已滿頭銀發,他拿起一把手制的伏羲古琴,黑色的琴身上帶有暗紅色花紋,溫潤如玉,撫弦聽之,音沉蒼古。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時又稱瑤琴、玉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器,相傳為人祖伏羲所創。2003年11月,古琴藝術被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古琴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羲皇故里”甘肅天水,熊尚德斫琴的手藝為人稱道,他自幼受父親影響,學習刻字、木雕等技藝。“當時父親還收藏有繪于宣紙上的‘伏羲式’和‘仲尼式’古琴圖。”由此結緣,他開始四處求學,鉆研手工斫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不斷有人登門請熊尚德修琴,他也在此間留意這些古琴的構造,逐漸發現以前的琴沒有統一的尺寸和標準,琴腹腔的厚度、長度、龍池鳳沼、納音等均深淺不一。


      反復摸索后,熊尚德對沿襲幾千年的古琴大膽進行改良,主要針對古琴制作方法原始、掛弦落后、雁足拴弦繁瑣、琴軫調弦不易、操縵費時費力(上弦調音稱之為操縵)、琴身易晃動等不足。經過改良后的古琴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款式與古樸音色,而且更加易于彈奏,方便調弦,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1998年,熊尚德的改良技術被中國官方授予專利權,而經他改良的古琴被行內人士命名為“熊氏”古琴。


      如今,隨著時代進步和傳統文化多元發展,曾僅僅流行于專業人士圈內的古琴日漸被大眾所接受,千年的琴瑟之音也重新“回歸”,當地古琴社常常坐滿了學員。熊尚德的兒子張濤成為“熊氏琴坊”的繼承人,斫琴已十余載。


      憑借著年輕人的一股子沖勁,張濤也漸漸摸索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創新法”,這讓熊尚德感到欣慰。


      “制作古琴除手工相當繁雜,漆也十分關鍵,真正的一把古琴必須用大漆。”張濤說,大漆油過的古琴琴面耐腐蝕、耐高溫、抗磨性強,而且環保無毒,點燃的香煙放置在琴面上,一支香煙燃燒完了,琴面也毫發無損。


      張濤遵循父親“制琴杜絕各種化學漆”的家訓,沿襲古法采用中國傳統的大漆,用鹿角霜、八寶灰打底、麻布敷琴,并且吸收天水雕漆的髹漆技藝,由此制作的古琴漆面更溫潤透亮,大氣美觀。


      “‘冷樂器’的古琴迎來了‘熱捧期’。”甘肅省著名古琴演奏者胡寶琴說,古琴曾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現今古琴日益受到關注。近幾年,她教授的學生已有近二百多人。目前,古琴正從少數人的高雅樂器向社會大眾化轉變,古琴能給人帶來安寧的心境。在當下,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加大,人們不時會心態煩躁,也就有更多人愿意“回歸”到古琴中來。


      對于中國經典古樂器日漸被接納,張濤認為,古人流傳下的絕技仍需后輩不斷探尋傳承,他正尋思下一步的“創新點”。(作者 徐雪 李亞龍 艾慶龍)


      原標題:“羲皇故里”兩代斫琴師:改制古琴傳千年古音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習近平同金正恩舉行會談 習近平同金正恩舉行會談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