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沉睡文化資源 浙皖打造山水詩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1-09





      長遠來看,浙皖間的詩路還可以探索相連、貫通。從更大范圍來看,長三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未來可以將長三角各地的詩文資源整合起來,打造類似于“詩畫江南”的長三角詩路文化品牌 

      如今,站在安徽省蕪湖市天門山景區的長江岸邊,似乎很難將眼前的場景與李白詩中“天門中斷楚江開”的壯麗景色聯想到一起。傍晚時分,登高而望,夕陽的余暉在江面上倒映出粼粼波光,江上運輸繁忙的船只與遠處視線盡頭的馬鞍山長江大橋相映生輝,悠揚的汽笛聲反而襯出景區的落寞。 

      若非刻意提起,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李白《望天門山》中提到的天門山位于蕪湖。“安徽的詩文資源豐富,但景區開發相對落后。實際上,敬亭山、天門山、桃花潭等古詩中耳熟能詳的地名都在安徽境內。”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教授胡傳志語氣中有掩飾不住的失望。近期,在胡傳志等人的呼吁下,安徽省提出建設“安徽詩路文化走廊”,打造“皖南山水詩路”“皖江詩路”“皖中詩路”“淮河詩路”四條詩路,想要激活沉睡的文化資源,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打造詩路文化帶,浙江最早“吃螃蟹”。早在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將“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和錢塘江唐詩之路”列為重要舉措。同年10月,浙東唐詩之路沿線的蕭山、越城、柯橋、上虞、嵊州、新昌、天臺、仙居、臨海等縣(市、區)發出協同聯動倡議,共建浙東唐詩之路。2019年,浙江省又提出“以詩串文”“以路串帶”,繪就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并把“打造唐詩之路黃金旅游帶”列為浙江“全域旅游推進工程”重點內容。 

      近年來,以浙東唐詩之路建設為契機,紹興、臺州、寧波等地加快推進文旅融合,一批高品位人文風光景點嶄露頭角。尤其今年初杭臺高鐵的開通,從交通層面打通了這條詩路的最后關節。然而,“詩和遠方”雖美,詩路建設和推廣仍然困難重重。 

      深度文化游悄然升溫 

      浙江對詩路的想法,很早就有了。1991年,紹興新昌學者竺岳兵最早提出“唐詩之路”的概念。竺岳兵指出,古人旅游主要靠水路,水盡則登山而歌,而曹娥江、浦陽江、甬江等四通八達的溪江運河為人們提供了進出環游之便。其中,尤以紹興經曹娥江至剡溪(今嵊州、新昌一段)最為著名,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形成了“唐詩之路”。1993年7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專門在新昌舉行了“唐詩之路學術討論會”,會議肯定了“唐詩之路”的學術價值、遺產價值和現實意義,并正式將其命名為“浙東唐詩之路”。 

      “那時候,新昌搞旅游沒資源,全靠一個大佛寺撐著。”新昌縣旅游集團團工委書記馬駿告訴記者,竺岳兵首倡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以新昌為中心的環浙旅游。“當時,竺岳兵還提出,要打造以新昌為圓心,通達寧波、臺州等地的多條旅游環線,最終吸引游客到新昌來吃和住。”馬駿認為,早期的浙東唐詩之路就是一次旅游營銷的探索,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項目建設,都是為旅游做支撐。 

      唐詩之路提出后,隨即在學術圈引起熱議。僅在1991年,就先后有2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織團隊實地考察,并聯名致函紹興、寧波、臺州、金華四地政府,倡議挖掘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充分利用古代水路形成的環狀旅游線,開發“唐詩之路”旅游項目。此后,沿線城市的旅游部門也紛紛跟進做過文章,可就是叫好不叫座。時至2001年,浙東唐詩之路仍未成國內旅游熱點路線,甚至沒有一家旅行社正式推出過。 

      但隨著國內旅游市場迅速發展,單一的山水風景游轉向內涵更豐富的深度文化游,各地對“文化IP”的需求悄然升溫。比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曾使本與眾山同一色的天姥山變得身價百倍。為宣傳旅游,新昌、天臺、仙居三地一度為天姥山打過“口水仗”。其中,坐擁“天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認證的新昌底氣最足,但天臺和仙居也不遑多讓,相繼從文獻古籍中找出相關佐證試圖爭奪影響力。一時間,天姥山的歸屬被炒得沸沸揚揚,對旅游產業的貢獻卻收效甚微。 

      直到現在,天姥山的歸屬仍無定論,但爭議的聲音正逐漸平息。天臺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費衛元表示,在合作中競爭已成共識。比如,天臺目前提倡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新昌的提法是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提法雖然不同,但重點都是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的品牌。回過頭看,浙東唐詩之路的概念從新昌興起,但詩路建設不僅僅是一點、一地的開發利用,而需要通盤考慮、整體規劃,打破地域限制與地方觀念。 

      不只“建景區收門票”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和錢塘江唐詩之路”。同年6月,《浙江省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出臺,“打造唐詩之路黃金旅游帶”被列為大花園建設的十大標志性工程之一。次年,《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出臺,謀劃形成“四條詩路”的建設方案,計劃投入20億元用于詩路建設,完善沿線基礎設施,帶動周邊城鎮發展。有了頂層設計做支撐,浙東唐詩之路建設才真正活絡起來。 

      比如,沿線的景點更多了。以詩路文化建設為契機,天臺將大瀑布景區建設作為標志性工程來打造,并修建了長達320米的“華東第一雙跨玻璃橋”。天臺山大瀑布總落差325米,有“中華第一高瀑”之稱,“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曾寫出大瀑布的氣勢恢宏。2020年4月,重啟恢復建設多年后,大瀑布景區開放運營,單日最大游客量超2萬人,全年共接待游客超60萬人。不到一年時間,門票收入超1億元,成為浙江省最年輕的億級景區,當年帶動旅游收入約5億元。 

      要打響“浙東唐詩之路”的品牌,可不只是“建景區”。“詩路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是地方發展和項目建設的一個抓手。”費衛元告訴記者,以前,天臺旅游資源豐富,但缺少爆點,長期沒有明確的品牌。這兩年,天臺的文旅產業有了新變化,主題明確,建設和營銷都更精細了。“光靠建景區收門票的模式已經過時了。現在做旅游講究精準和定制,要針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推出研學、民宿、康養等多種類型的旅游產品。”費衛元說。 

      擱置爭議后,抱團發展成了必然選擇。記者在新昌、天臺采訪,與當地人的交談中常感覺到兩地間微妙的關系。比如,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與“目的地”,大佛寺與國清寺,天姥山與天臺山等,都頗有種針鋒相對的對標意味。但在浙東唐詩之路建設的大框架下,兩地的競爭關系似乎被淡化了。今年初,杭臺高鐵通車。有專家指出,天姥山與天臺山被高鐵連通之后,聯系將更加緊密,未來在旅游規劃上不應再有“紹興的”與“臺州的”之別。 

      詩路文化有獨特魅力 

      也有人提出,長期以來,浙東唐詩之路“叫好不叫座”,大費周章搞建設有必要嗎?這同樣是記者的疑問。在浙江、安徽等地采訪,每次采訪記者都會問對方一個問題:“您覺得詩路建設的目標是什么?”多數采訪對象會愣一下,然后開啟一番關于“文旅融合”的宏大敘事。其中,馬駿的回答頗為有趣,他覺得詩路建設承擔著讓傳統文化進入更多人心中的使命。記者調侃他:“會不會一下子拔得太高了?” 

      馬駿指點記者,不妨沿著古道,循著前人的足跡,重走一段“唐詩之路”。天姥山的景色很美,沿著蜿蜒的山路徘徊而上,輕白的云霧纏繞在山間,還在田埂、樹梢間隨風浮動。美景之外,鄉間的村民更讓人印象深刻。如今,大多數村子里,都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們。途中,記者遇到村里的老人正給路人講口口相傳的唐詩典故。見記者感興趣,老人又特意從頭講了一遍。還有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嫗,聽聞記者來重走唐詩之路,激動地告訴我這是李白走過的路。談及李白時,她的語氣就像是談論一位熟悉的親戚,還用新昌方言利索地背誦了一遍《夢游天姥吟留別》。 

      “對詩歌的熟稔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植根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的。這種記憶,可能只是小時候背誦課文時記下的只言片語,但日積月累就會生根發芽。”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教授韓震軍覺得,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熟悉感才造就了詩路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言不虛。在蕪湖的鏡湖公園,記者遇到一位奶奶領著孫子認真觀察公園里的雕像。找到張孝祥的雕像時,她笑著給孫子講張孝祥的生平、與蕪湖的淵源,以及曾寫過的詩句。前一秒還在活蹦亂跳的小男孩迅速安靜下來,認真地聽故事。“你看,這就是群眾基礎,我們的詩路建設一定要發揮好社會公眾的力量。”韓震軍說。 

      胡傳志則認為,安徽打造詩路文化走廊,不僅要借鑒浙江的經驗,長遠來看,浙皖間的詩路還可以探索相連、貫通。他給記者舉例子,比如,陸游是紹興人,而他曾游歷皖南并留下了眾多詩篇,可以圍繞陸游的足跡做旅游文章;另外,李白“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的詩句,曾串聯起了浙江錢塘江詩路與皖南山水詩路的淵源。 

      從更大范圍看,長三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浙江和安徽都在推進詩路文化帶建設,江蘇正著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上海有江南文化。未來,或許可以將長三角各地的詩文資源整合起來,打造類似于“詩畫江南”的長三角詩路文化品牌。(本報記者 朱凌君 )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