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火車游學,為什么值得贊許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4-2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是學習要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但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埋頭苦讀易,行萬里路卻難。


      近日,寧波鄞州高級中學包綠皮火車游學的視頻在網上被刷屏。“我們學校給學生一個承諾,在高中三年里,要有一次遠足。”學校把游學目的地設為南京。據悉,千名師生包火車出省游學三日,這項活動自2006年開啟至今已延續17年。


      高中三年,在一些學校和家長看來,是教育過程中最關鍵最緊張的三年,因為面臨高考這個人生最重要的“門檻”之一,不能掉以輕心。別說抽出三天時間,即便拿一天出來估計有的老師和家長都得思忖半天。此外,上千名師生包火車出省游學數日,光組織保障工作就要耗費不少時間和精力。確保行程的順利和安全,也不是一項輕松的任務。所以,不得不佩服寧波這所學校的魄力。


      游學,既是游更是學,并且是在游中學、行中學。和埋頭書卷之中的學習相比,游學可以收獲更直觀的感受、更深刻的體悟。在這趟游學之旅中,鄞州高級中學的同學們是帶著課題去的。題目由學生自行討論提出,學校配備專業老師指導,研學結束后還會評選優秀課題報告。比如,《雨花臺的歷史記憶》《歷代經典詩詞帶你游金陵》《紫金山植物多樣性探究》……在同學們眼里,南京就像一本本不同科目的教科書,通過自己的探索,可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當真正來到雨花臺的烈士群像前時,對“犧牲”這個詞將有更深刻震撼的認識;站在烏衣巷口前,對“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意蘊才會有所感悟。原本課本上平面化的知識,立刻鮮活起來。這種感受,相信將在記憶中伴隨他們很久。


      一場游學的所得是有限的,但那種主動奔赴知識現場,用實踐獲得知識、驗證知識的學習方法,卻能讓同學們受益終身。“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如是說。教育,不應是一種刻板的灌輸,學習本身應當與生活和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1917年七八月間,青年毛澤東和蕭子升步行漫游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縣,沿途接觸城鄉社會各階層人士,了解風土民情,獲得新鮮知識。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學習方法,智慧與知識才能真正深入到我們的頭腦與心田;面對未知和蕪雜時,才能穿透迷霧、發現規律、找到解法。


      也許有的教育工作者會站在風險收益的角度進行衡量:三天課業的損失還要專門協調時間來補,萬一途中出點狀況,面對家長也不好交代。其實,任何一場遠足都可能面臨風險,所以組織者必須考慮周全,做好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預案和后勤保障。但是,不能因為有風險就停下腳步。“圈養”的風險無疑最小,卻背離了教育的初心,貌似保證了“絕對”安全,錯失的卻是學生們內生式成長的良機。


      期待更多的學校能為久坐桌前的同學們組織一次“有風景”的求知之旅,相信這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轉自:浙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