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看見”到“入畫”--拈花灣讓AI照進現實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4-11





      夜幕降臨,在無錫拈花灣景區微笑廣場北側,一座以景區標志建筑拈花塔為原型、高24.75米的AI塔被燈光點亮。伴隨著禪樂聲的流轉,1500架無人機以塔為軸,在空中組成“時空之環”,隨后,同樣由無人機組構成的“拈花一指”從“時空之環”里緩緩降下,觸達塔尖的剎那,藍蓮花焰火瞬間觸發,從夜空傾瀉而下。


      3月21日,無錫拈花灣景區全新打造的AI塔正式亮相,這座景區新地標,生動還原了今年春節期間拈花灣景區爆火的AI短視頻中的場景,滿足了游客彼時在視頻下留言“想實地看看這一壯觀景象”的愿望。


      破屏而出 AI技術場景化


      今年春節假期,無錫拈花灣景區發布的一條“最炫煙火迎新年”視頻火了。視頻走紅后,迅速為拈花灣景區帶來了一波流量潮。數據顯示,春節黃金周期間,景區客流同比增長35%。


      “流量轉化是文旅營銷的核心命題,短視頻的爆火對我們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拈花灣景區總經理朱唯丹告訴中國旅游報社記者,為了將線上熱度轉化為線下體驗,景區快速響應,同步優化景區服務承接能力,增設夜間燈光秀等配套場景,以及VR導覽、智能語音解說等數字化服務。而這當中,最關鍵的就是快速推進AI塔的實體化落地。


      朱唯丹透露,AI塔落地最大的難點在于“技術整合”。AI塔的建設運用了多項前沿技術,實現了藝術、光影、無人機與煙花的協同。為確保1500架無人機與塔體燈光、霧森、水簾等設備的精準配合,景區通過邊緣計算、無人機編隊控制等技術,將“拈花一指點塔”的禪意意象轉化為可編程的觸發指令鏈,實現指令響應,通過跨媒介敘事,打造出文化符號的數字化再生。


      朱唯丹說,AI塔進入常態化運營后,為景區帶來了流量與口碑的雙增長。自3月21日以來,景區日均游客量同比增長68%。


      科技賦能 游玩體驗再升級


      “能在現實中看到視頻里的畫面,實在太震撼了!”在夜晚的AI塔前,上海游客丁女士舉著手機錄制了十幾分鐘的視頻,遲遲不舍得按下暫停鍵,生怕錯過下一秒的驚喜瞬間。虛實交融的沉浸式體驗令現場觀演游客驚呼不斷,游客們對AI塔帶來的獨特體驗給予了高度評價,紛紛表示AI 塔的科技與人文融合為他們的旅游體驗增添了新的亮點。而瀏覽相關社交平臺上關于拈花灣AI塔的評價,“震撼”“現場看還是很美的”等好評也是不一而足。


      從只能在屏幕里“看見”到親自“入畫”,AI塔的亮相,不僅增加了游客數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游客的滿意度。


      同時,AI塔也使得拈花灣景區在國內外游客中的知名度得到了顯著提升,許多游客專程慕名前來體驗這一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新奇景點。其中就包括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她在3月21日AI塔亮相當晚,與上萬游客共同見證了千年禪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璀璨交融。


      值得關注的是,AI塔帶動了年輕客群的增長,其中,25—35歲游客比例上升了6個百分點。朱唯丹說:“我們還觀察到,游客平均停留時長也延長至4到8小時,景區二次消費收入(餐飲、住宿、文創)環比增長140%……這些數據均印證了科技場景對文旅體驗的賦能價值。”


      長期播種 常玩常新有秘訣


      從春節假期“爆款”視頻出圈,到AI塔引來游人如織,回顧這兩個月的經歷,拈花灣景區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感觸良多。


      “拈花灣的每一個‘爆款’背后,都是對文旅與科技融合創新的長期堅守。”朱唯丹說,2022年的元宵節期間,拈花灣景區就試水了數字化表達,推出了一款元宇宙短視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春節短視頻的出圈可謂是“量變到質變”的必然結果。這兩年,拈花灣還組建了專業的營銷內容團隊,嘗試用科技手段講好文化故事,堅持探索短視頻、AI生成、虛實交互等新形式,在相關平臺持續輸出內容。可以說,這兩個月拈花灣所取得的成績,是“長期播種”后自然收獲的果實。


      事實上,自2015年開園以來,拈花灣景區就始終堅持以“科技賦能人文”為核心理念,構建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技術迭代+場景創新”路徑,讓游客可以常來常新。比如,2020年推出的“拈花一笑”動態光影場景采用高流明激光投影與全息數字影像技術,將禪意建筑群轉化為流動的立體畫卷,成為景區標志性網紅IP。


      2023年,景區打造了“5G+智慧旅游”體驗矩陣,其中,《空靈之境》光影隧道通過3D投影、動態水紋燈等技術,構成“聲光隨船而動”的沉浸式時空隧道;“元生幻境·尋鹿元宇宙”則對鹿鳴谷生態區全景建模,結合AR/MR技術,推出“夢回唐櫻”互動場景,游客佩戴MR眼鏡后,可與虛擬小鹿、櫻花實時互動。去年,景區又推出了“拈花灣I號智能游船”,采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實時姿態感知”的融合感知方案,游客泛舟游覽的同時,可以聽故事、閱讀娛樂、品茶交友,享受科技與文化結合的“水上新空間 ”。


      如今,拈花灣景區這座以“禪意文化”為內核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正通過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無人駕駛等技術的深度滲透,成為文旅與科技融合的風向標。朱唯丹表示,未來,景區將圍繞場景升維、數據驅動、生態共創等三個維度持續發力,深化虛實融合體驗,打造“元宇宙拈花灣”,并構建“游客體驗數字孿生系統”,實時追蹤并分析游客行為數據,動態優化服務動線、內容推薦和場景互動,讓科技真正服務于個性化體驗。同時,景區還將聯合高校、科技企業、非遺傳承人等跨界力量,推進“AI非遺活化計劃”等項目,用生成式技術再現傳統技藝,探索文化傳承的數字化新范式。(記者 邰子君)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