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今天,后海胡同游已經走過28年的歷史。后海胡同游的鼻祖徐勇說:“胡同是老北京人文歷史的博物館。”時光荏苒,如今仍在蹬三輪的“后海八爺”認為,自己的這份工作早已不再是養家糊口,他們是在傳承老北京文化。2018年1月1日,“后海小八爺”經過培訓后正式出車,這八位年輕人中有海歸、有藝術愛好者,他們年輕、時尚,骨子里都有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28年間,胡同游“三代人”,見證了后海旅游的興起,也讓“胡同”這個詞寫進了國外游客的旅游攻略里。
第一代八爺
第一代特許經營者 自己設計線路
時光回溯到1990年,攝影師徐勇拍攝的《胡同101像》出版發行,這是一本關于老北京胡同的攝影作品集。作品集的問世帶來一個讓徐勇沒有意料的現象——很多外國友人找到徐勇,請徐勇帶他們游覽北京的胡同。在熱愛胡同的徐勇看來,胡同是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縮影,是人文歷史的活化石。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那會兒外國游客大多游覽故宮、八達嶺等知名景點,但是晚間的游覽項目相當匱乏,而充滿煙火氣息的胡同對于他們具有非常吸引力。”
上個世紀90年代,年輕的徐勇有了一個瘋狂的念頭,這就是推出后海胡同游。徐勇回憶說,很多人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因為要干成這件事在那時需要突破的障礙實在太多。經過近三年的籌劃,徐勇的胡同游終于獲批,他成為后海胡同游的第一代特許經營者。
帶領外國游客逛胡同,徐勇有自己設計的線路,“我首先帶他們去鐘樓、鼓樓,因為這是城市的中心,從這里望去可以看到曾經的城市風貌,俯看就能看到縱橫交錯的胡同。”從鐘樓、鼓樓下來,經煙袋斜街上銀錠橋,走大金絲套胡同、小金絲套胡同,經南官房胡同、北官房胡同,最后到德外大街。徐勇說,當年的后海商業味兒不濃,胡同里居住著很多老北京,經營著很多活色生香的雜貨鋪,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京味兒文化吸引了一撥兒又一撥兒游客。
早些年,學界有拆除胡同和保護胡同的爭執,而徐勇則堅定地站在保護胡同的一邊。事實證明,保護胡同不僅保護住了老北京文化,也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徐勇告訴北京晨報記者,當年他開辦的胡同游最輝煌的時候年接待游客量達到20萬人次,克林頓、比爾·蓋茨等都坐過徐勇的三輪車逛過京城。徐勇說:“我們的車都經過重新設計,黑色的車身、紅色的飄布,我們還專門從水鄉烏鎮那里學來船工的裝扮,讓車工戴烏氈帽,而不是京城三輪車工常戴的瓜皮小帽。我們的車一出去,浩浩蕩蕩好幾十輛,特別壯觀!”
徐勇說,整個上世紀90年代,胡同游的主要游客都是外國友人,幾乎沒有國人想過逛胡同。中國人熱衷游覽胡同是從2000年以后開始的,尤其以北京奧運會前后最為火爆。
第二代八爺
從野戰軍到正規軍 成什剎海名片
位于地安門西大街的旅游咨詢中心門前輔路上,整齊地停放著五輛黃包車,“后海八爺”在這里“打活兒”,天氣逐漸暖和起來,來后海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黃包車旁邊立著一塊兒大牌子,上面有“老八爺”和“小八爺”們的照片,“老八爺”穿著復古,“小八爺”們時尚但不失京味兒,游客們不禁都往牌子那兒仔細看看,正在打活兒的八爺們也不失時機地跟游客寒暄幾句。看到記者來采訪,站在咨詢中心門前的三爺李永浮將記者迎進辦公區,這里是三爺教“小八爺”們上課的教室,新入職的“小八爺”都得經過三爺手把手的調教方得上手出車。
年過六旬的李永浮說起胡同游口若懸河,要知道他可是有十多年車齡的老車工,從小生活在什剎海、如今依然在向游客介紹著什剎海的文化,李永浮樂得其所。雖然胡同游車工干了那么多年,他也深深地愛上了這一行,但十多年前蹬三輪那會兒李永浮純屬不得已而為之。“2002年我從單位下崗,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又不好找,我總得養家糊口吧,干脆干胡同游吧。”2002年,李永浮買了車成了一名胡同游車工,家里的生計也漸漸有了著落。
說到“后海八爺“之間的交情,李永浮哈哈笑了:“我們的父輩就是朋友,我們哥兒幾個打小就在一起,有的還是同學。什么叫發小,我們這就是。”李永浮無限懷念地說,那些年拉車真是開心,各位爺一起出車,相互之間有照應,有活兒分著干,沒活兒見面聊聊天也不覺得寂寞。
那時候,三爺李永浮和其他幾位爺都不是“正規軍”,但憑著他們的熱情、認真和地道的北京味兒愣是在胡同游里闖出一片天地。“后海八爺”這塊兒金字招牌是在2011年之后被越叫越響的,這八位爺從“野戰部隊”變成“正規軍”,成了有單位的人,他們也漸漸變成什剎海的一張名片。
八位爺怎么排?不是按年齡,李永浮說:“有幾位是按家里的排行,比如五爺松廣新在家排行老五,在這就是五爺,六爺看前面序號都被人選了,圖個吉利,選了六爺。我這三爺是因為之前空了三爺的位置,他們說老李你來吧,我這就成了三爺。”
別人能讓客人動情 他能給講哭了
說起“后海八爺”的能耐,如果套用導游們常用的一句話那就是——“參觀游覽,三分靠看,七分靠講”,后海的景兒,全在“后海八爺“的嘴里,名人掌故、故居名剎、風土人情,各位爺張嘴就來。打小生活在什剎海,“后海八爺”最看不上那些歪曲歷史、光講野史八卦、胡說八道的胡同游車工,說起這些不地道、不專業的同行,他們眼里是藏不住的氣憤和不滿。
“后海八爺” 帶游客看胡同、講故事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真實,這才是胡同游的文化精髓所在。李永浮說:“有些客人覺得我們講得好,有老北京味兒,說我們是新時代的‘駱駝祥子’。我知道這是客人在夸我們,但是我并不覺得我們僅僅是‘駱駝祥子’那么簡單。”在李永浮看來,“后海八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他們講述的不僅僅是后海的歷史,更講述的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程,所以“后海八爺”的講解詞不僅經過專家們的把關,“八爺們”也會自個兒去翻看書籍、資料,查找跟后海相關的文化、掌故,然后再把講解詞演變成自己的語言,用京腔京韻繪聲繪色地講給游客們。
三爺李永浮現在的工作是車隊長,同時負責給新招聘入職的員工講課,所以更像一位“總教習”。他樸實、厚道,口才極佳,即使是跟記者回憶起十多年前的陳年往事依然講得動情。對于自己的這份“功力”,他特別自信,“別人講胡同能讓客人動情,三爺講能把客人講哭了。不過后來想了想,我不能這么講,人客人是來玩的,讓人哭總好像不大好。”
第三代八爺
海歸女碩士當車工 她要換種活法
時過境遷,曾經的“后海八爺”有的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再出車、有的退休頤養天年,尚在出車的“后海八爺”只有三位。但古韻悠長的后海不能沒有京腔京韻的三輪車車工,“后海八爺”的精氣神需要延續,因此去年年底,什剎海面向社會招聘后海“小八爺”,經過層層篩選一共有八位年輕人入選,他們中有漂亮的女“海歸”、事業單位的員工、文藝青年,因為熱愛后海、喜歡北京胡同文化,他們當上了后海車工。
“我媽說啦,心不大的人真進不了咱家門。”“后海小八爺”中人稱“歌爺”的李歌吟其實是位漂亮姑娘。單聽這名字就夠文藝的,再加上她的專業——版畫設計師,要是沒親眼看見她騎黃包車拉游客,您恐怕很難想象這位文藝女青年會和“后海八爺”扯上關系。
李歌吟本科學版畫,畢業后去意大利讀了四年書,回國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李歌吟的生活和工作圈都很“藝術”,以至于讓她覺得這一切都“太端著了”,她要換種活法,找一個接地氣的。這一次李歌吟應聘當上后海車工。文藝女青年當車工聽上去非常“跨界”,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萬一女兒吃不消怎么辦?萬一騎車累著筋骨怎么辦?但李歌吟的父母聽到這一消息時第一反應是:“你可別把人摔著。”說到這里,李歌吟自個兒先哈哈樂個不停。正因為父母“心大”,李歌吟從小到大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包括這次當上“小八爺”。
路人向她豎大拇指 還收獲了粉絲
今年元旦,李歌吟和其他幾位“小八爺”正式開始“打活兒”。第一次出車的時候她心里真有些忐忑,因為黃包車畢竟不同于普通自行車,車沉、車把也不好控制,李歌吟琢磨萬一上下坡推不動車怎么辦。但心大的李歌吟顧不了那么多了,她說:“我覺得我一女孩子,要是真到了那步應該會有人來幫我吧。”車到山前必有路,車工李歌吟還真碰上了上坡推不動的情況。不過熱心人很多,這時候如果有游客坐在車上,游客會下車主動幫她把車推過坡;如果車上沒有游客,正在游覽的路人也會熱情地搭把手。李歌吟告訴記者:“春節期間,什剎海的游客特別多,我騎車帶著游客游覽,正在執勤的武警戰士都沖我豎大拇指;一位比我年紀還小的男孩兒沖我說‘你真棒!這車我都騎不動’。”說起這些,李歌吟充滿驕傲。
當上了“小八爺”,采訪李歌吟的媒體多了起來,不過這位低調的北京姑娘卻實在不大習慣在電視里“拋頭露面”。直到有一次,什剎海旅游咨詢中心反復播放著一個關于“后海八爺”、“后海小八爺”的紀錄片,李歌吟才慢慢熟悉了片子里的自己。她說:“片子拍得很棒,我自己看了都挺感動的,所以跟大伙兒一樣轉發到朋友圈了。”
而在此之前,除了李歌吟的父母、親戚,她的同學、朋友從不知道這位學藝術的、無論是長相還是做派都充滿著藝術范兒的女孩居然跨界蹬上了三輪車,有人甚至關心地問她是不是因為缺錢才去干這行。
李歌吟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新招聘的“小八爺”基本上都是兼職,個人根據情況每周去工作2—3天,每天朝九晚五。不過隨著逐漸熟悉、熱愛這份工作,已經有一位“小八爺”準備干專職車工。
在不出車的日子里,李歌吟繼續畫她的版畫、當她的老師,而“小八爺”這份工作讓她的生活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樂趣。寒假期間,李歌吟在一家博物館給孩子們上課,一位家長不知通過什么渠道看到“歌爺”的經歷,在微博上給李歌吟留言說:“沒想到您就是后海‘小八爺’啊,真是太高興認識您了。”
還有一次在出車期間,李歌吟和另一位爺蹬著車帶一家四口游覽后海,李歌吟回憶說:“可能是那位爺跟父母說我是畫畫兒的,還在意大利留學。游覽結束后,這對父母特別高興,也不讓孩子叫我阿姨了,改叫姐姐,還跟孩子說‘這姐姐是學畫畫的,還是留學生,你們跟姐姐合張影吧。”得,收獲了一對小粉絲!
“小四爺”有個愿望 穿著工服拍婚紗
北京小伙兒石壘是“八零后”,被稱為“小四爺”。在當“小四爺”之前,石壘干過挺多工作, “我最早是吹薩克斯的,就在后海酒吧演奏。后來當了五年演員,之后又到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我的業余生活是雕刻。”石壘跟記者歷數著自己的工作經歷,在記者聽來,每一項都跟“后海小八爺”這工作完全不搭。
為什么想來當車工?石壘很認真地說:“因為喜歡后海,還有老北京的文化。”和很多北京孩子一樣,后海對于石壘是游戲的天堂,這里充滿著他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長大后的石壘并沒有離開后海,在后海酒吧吹薩克斯的那段時間讓他更感受到這里的魅力,所以當得知后海要招聘“小八爺”的時候,石壘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石壘的第一位游客是自己的女朋友,“我女朋友挺支持我來當車工,所以在我正式上崗前一天特意拉著她閨蜜來坐我的車。”雖然從小對后海不陌生,但要講好老北京文化,這位“八零后”大男孩還得下些功夫,必須利用休息時間把胡同游講解詞全部背下來。這時,女朋友成了他的第一位聽眾,也是一位嚴格的考官,石壘說:“背詞兒背到最后,只要我哪兒說錯,或者背不上來,我女朋友都能幫我接下句了。”
石壘并不滿足于將“老八爺”們留下的講解詞背熟、“吃”透,他還有自己的想法。他舉例說:“很多游客對北京2008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腳印’很感興趣,這時候我就會加入對北京中軸線、北京奧運會的講解。”
“小四爺”有個愿望,就是穿上“后海八爺”這身中式工裝,帶著女朋友騎著黃包車拍婚紗照,這一定是一個與眾不同、但令人難忘的經歷。
專家看法
“后海八爺”應可持續發展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副會長劉思敏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招聘“后海小八爺”有益于發展什剎海旅游,“發展旅游業應該有跨界的思維,兼職從事胡同游對于海歸們來說可能是體驗生活,增加生活的閱歷,但是對于什剎海旅游來說則是樹立品牌、塑造形象、增加旅游收入。高學歷的年輕人增加了胡同游的文化含量,而海歸們更了解外國游客的旅游需求。”不過劉思敏提醒說,打造“后海小八爺”這塊兒招牌絕不能是作秀,“小八爺”們必須深入胡同、了解胡同的文化,給國內外游客以最準確、最真摯的講解,對于傳播中國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同時認為,這將對普通胡同游車夫也起到示范作用,“他們會明白,只有這樣向游客講解你才能掙到錢,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從而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達到規范胡同游的目的。”劉思敏認為,要讓“后海八爺”屹立不衰應該有可持續發展的方案,“胡同游是相對高端的旅游項目,誰來當胡同游車夫我覺得都不掉價。另外一方面需要考慮的是,車工們通過這份工作能不能掙到錢,能不能得到游客們的歡迎,讓他有成就感,只有這樣的胡同游才能持久。”
記者手記
“后海八爺”們還應該再多些
“我可跟你說啊,要是你寫的報道讓三爺看上去‘眼熟’,那三爺以后再也不見你了。”采訪快結束時,三爺李永浮“警告“我。我原以為他指抄襲稿件,便立馬跟他保證:”三爺您放心,我的職業道德不允許我這么干。”誰知他大手一揮,慢悠悠地說:“我不是指這個。”“那您指什么?”三爺嚴肅地說:“為什么要推‘后海八爺’?要推‘小八爺’?這是要讓老北京文化傳承下去,而不能讓那些不熱愛這份工作、不熱愛后海的人把這里講‘壞’了。”
李永浮是位性情中人,在采訪中他用很長時間向我回憶“老八爺”的故事,回憶那些留在他記憶里的游客,這于他或許是這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從小生活的后海,如果說剛開始蹬三輪是為了養家糊口,那么現在“后海八爺”蹬車是忘不了北京的這段歷史,用李永浮的話來說:“傳承文化,這是‘后海八爺’的使命。”
從徐勇開創第一代胡同游至今,后海胡同游已經走過28年。不能回避的是,隨著胡同游蜚聲海內外,盡管后海胡同游實行特許經營多年,但一些瞎說歷史的胡同游車工仍然混跡其中,讓原本充滿著京味兒文化的胡同游變了味兒,車工主動向游客討要小費、游客投訴等問題依然出現。李永浮說,“老八爺“帶出來的徒弟嚴禁討要小費,“如果游客主動給你小費,這說明人家認可你的服務,說明你有能耐,但去討小費的事‘后海八爺’不能干。”
今天,“后海八爺”、“后海小八爺”滿打滿算,能出車的也就11位,對于龐大的游客市場,“八爺”們的數量顯然太少了。記者了解到,未來“后海八爺”這塊金字招牌可能還要擴容,只要是熱愛北京、熱愛北京文化的人經過嚴格篩選和培訓,都有機會參與到“后海八爺”隊伍中,成為講北京故事的人。
原標題:三代“后海八爺”接力胡同文化傳承
轉自:北京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