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文旅融合:站上鄉村振興風口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7-27





      目前,鄉村振興在產業聯動、鄉村發展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問題和困難仍比較突出,亟須找到正確發展途徑。作為鄉村旅游發源地的浙江,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是通過農、文、旅融合為前者賦能。在創新鄉村旅游產品、構建鄉村旅游完整產業鏈,以及改變鄉村生態面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喚醒鄉村文化等方面,浙江已取得一定成效并積累了一些可參考經驗,或可為同行者所鑒。


      農業農村現代化進入加速期


      在近期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議后,不少地方已有所行動。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不限于福建省、湖北省、甘肅省、成都市、長沙市、煙臺市等省市已召開鄉村振興相關會議,傳達指示并部署下一步工作等。


      此外,針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全國已有多個地方制定印發當地的規劃,形成鄉村振興落地的指導方案或思路。今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2)》。其中提到,實施萬家新型農業主體提升、萬個景區村莊創建、萬家文化禮堂引領、萬村善治示范、萬元農民收入新增“五萬工程”為基礎,全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文化興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提升、富民惠民等“五大行動”。


      國家高層多番指示,地方積極行動,因為鄉村到了亟須振興的時候。業內專家認為,從“三農”問題本身來講,一個突出現象是分化,伴隨著城鎮化和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出現了“副業化”、農村出現了“空心化”、農民出現了“兼業化”等現象。


      另一維度來看,實施鄉村振興也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時有一個重大拐點,基本指標是“兩低兩高”。“兩低”,一是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于10%,現在我國農業的占比去年是7.9%,已經達標;二是農業人口占比低于總人口的50%,去年農業人口只占42%,加上農民工約為49%。“兩高”,即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50%,目前我國農業主要農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了65%,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了56%。這意味著我國鄉村振興已具備了物質基礎。


      農業“三產化”潛力巨大


      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其中尤以產業振興為重。浙江省旅游集團董事長方敬華認為,“五個振興”中,產業振興是重點和支撐,在產業振興中旅游發展必須先行,特別是旅游和健康現在已成為老百姓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消費在不斷升級,需求日益旺盛。新一代的鄉村旅游將迎來最好的環境發展期。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浙江省更應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為全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浙江經驗、浙江智慧。”方敬華表示。浙旅集團是浙江經驗落地實施的重要載體之一,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研發、投資和運營三大平臺,創新鄉村旅游產品,以期改變鄉村生態面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喚醒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農旅融合,培育發展鄉村生態游、觀光游、休閑游或體驗游等農旅融合業態、產業,開發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宿文化,有助于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提升價值鏈,從而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推進鄉村振興。


      浙旅集團在2016年10月設立規模為20億元的浙江省古村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基金“鄉悅基金”,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支古村落保護與利用專項基金,初衷是在保護與活化古村落的前提下,為浙江省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與吸引力的高品質鄉村旅游標桿示范項目。


      鄉悅基金所打造的鄉村旅游項目主要分為整村開發和點狀開發。整村開發中植入精品民宿、餐飲、文創、民俗和現代農業體驗等元素,把城市的綜合體旅業和商業模式嫁接到鄉村,形成鄉村生活綜合體。方敬華曾描述,在一個古老的鄉村中,不光有高端住宿業態,也有很高端的書店、星巴克,還有一場又一場的國際音樂節,民俗和時尚融為一體。點狀開發落地產品主要是形成鄉村小微旅游目的地。


      數據顯示,目前鄉悅基金已實地考察浙江歷史文化名村137個,與8個縣市簽署村落保護開發合作意向,確定32個優質整村開發項目,已落地5個整村開發項目。


      方敬華表示,浙旅集團計劃在5年內將此基金放大到50億元左右,落地50個鄉村開發,帶動近1萬戶農戶參與鄉村振興項目。據介紹,除了鄉村生活綜合體、鄉村小微旅游目的地,浙旅集團的鄉村振興版圖還有兩大體量更巨的產品:鄉村旅游國際度假區和鄉村旅游小鎮。鄉村旅游的邏輯是,通過整合資源,借勢借力,把最優秀的旅游策劃、規劃設計、資本和運營方等聚合在一個項目、一個平臺上,發揮各自優勢,打造一個完整項目開發運營的完整閉環。


      確保農民利益是主線


      農民利益的獲得多寡,是檢視鄉村振興實質成效的關鍵落點。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資本、技術等各類資源要素“下鄉”趨勢明顯,但如何真正與農業、農村和農民有效融合,還存在不少難題,在一些地區農業現代化與當地農民脫節現象較為明顯。


      新華社近期在江西省一個關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問卷調查顯示:農民對土地利益的關注度最高,其中50%的受訪農民擔心土地等生產資料流失,55%的農民希望土地入股;部分農民擔心工商資本不按約定使用土地,近三成的農民擔心經濟組織經營收益不透明。


      記者采訪了解到,鄉村振興落地項目的利益分配機制或模式如何建立,其間如何平衡農民、政府和企業的各自利益,目前整體還是個難題。


      以田園綜合體為例,目前模式多為“農業+文旅+地產”,農業是否為基礎性地位、農民是否獲得實質利益等,是驗證其田園綜合體內涵真偽的要點。


      來也股份創始人楊振之認為,田園綜合體中怎么設計一個農民參與進來的模式,保證農民的活動產出,這是最關鍵的。“如果做不好,田園綜合體也沒有可持續性,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涉及幾方的利益博弈。”他表示,資本方進入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運營后,政府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政府應該作為協調方、平衡者、公共服務者,更多要站在原住民利益的保護上考慮怎么保持三農問題的均衡發展。


      專家表示,理解鄉村振興必須尊重和保護農民利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注意“三個結合”。一是要與精準脫貧相結合,二是與培育新型組織、新型主體,特別是家庭農場相結合,三是實現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浙江鄉悅投資董事長張健表示,鄉悅基金目前所投項目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激活的不僅是古老鄉村,更是其中的原住民。充分尊重原住民,并盡可能讓他們參與進來是鄉悅基金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準則之一。


      “在與地方合作時,浙旅集團會考慮讓當地政府、鄉村集體組織成為股東之一,農民擁有股權享有分紅收益,且會提供一定的保底收益。浙旅集團的資源渠道也為農民所用,比如酒店賓館旅行社等,為農產品進城提供入口和銷售渠道。同時,尊重且保護原住民的歷史文化。在重點開發的農村,浙旅集團建設圖書館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開辟第二課堂為農民提供技能培訓,幫助后者參與旅游項目運營。”方敬華說。(記者 宋振遠 張利民)


      原標題:農文旅融合:站上鄉村振興風口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鄉村旅游面臨“成長的煩惱” 需靠品牌上臺階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清明假日旅游市場信息顯示,清明返鄉祭祖后,許多游客選擇就近到郊野景區、公園、古鎮等旅游,回憶家鄉往事,感受風土人情,帶動了鄉村旅游市場火熱。
      2018-04-11
    • 文化和旅游部為何關注這場西部的鄉村馬拉松?

      文化和旅游部為何關注這場西部的鄉村馬拉松?

      近日,一場將要在四川武勝起跑的鄉村馬拉松賽被文化和旅游部官網刊文關注。配圖中一群人奔跑在田野和綠樹環繞中,輕松而暢快,呈現出“體育+旅游”融合帶給鄉村的改變和賦予人的快樂。
      2018-04-13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非遺該做什么來打造品牌?

      無論社會怎么發展,城鄉二元結構都不會變。鄉村是城里人心靈詩意棲息的精神麥田,也是滋養非遺的根脈和土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大機遇。作為從...
      2018-04-16
    • 緊貼農民需求 實現鄉村文化建設的全面復興

      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只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鄉村文明,才能真正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舒心。
      2018-04-24

    熱點視頻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拉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拉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