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的融入使“中國農民豐收節”內涵變得更加豐富,人氣更加火爆,氣氛更加熱烈,效益更加實在。而文化和旅游行業在豐收節的“大舞臺上”充分展示了形象,豐富了供給,增加了消費,傳承了文化,深化了融合,呈現一舉多贏局面
9月23日,我們迎來了“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全國層面專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各種媒體都以海量信息傳播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金黃火紅的豐收景象,各地舉辦了上千場特色活動和節目,將人們的視線匯聚到廣袤的鄉村。
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舉辦年畫展,一道道文化景觀再次激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浙江省象山縣將特色文化節慶開漁節作為歡慶農民豐收節的“主戲”,眼花繚亂的海鮮漁貨變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陜西西安舉辦“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系列活動,亮出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收獲的累累碩果;重慶市推出120余項秋季游活動,以犒賞勞作了大半年的父老鄉親……從字眼上看,“中國農民豐收節”并不是一個與文化和旅游直接相關的節慶,但大多數地區歡慶豐收節的主題或配套活動都融入了文化和旅游元素,顯現著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的大好形勢。
據有關媒體報道,許多旅游目的地因舉辦農民豐收節相關慶祝活動,日接待游客量增長達300%—400%,農副產品銷量亦實現高位增長。不難發現,文化和旅游的融入使“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人氣更加火爆,氣氛更加熱烈,效益更加實在。而文化和旅游行業在豐收節的“大舞臺上”充分展示了形象,豐富了供給,增加了消費,傳承了文化,深化了融合,呈現一舉多贏局面。
農、旅、文具有資源共通性,許多農業和文化資源就是旅游資源,而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又能有效反哺農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高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大眾休閑旅游方興未艾,融合農、旅、文三產要素的鄉村旅游“遍地開花”,產業間的良性互動加速形成。早在“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之前,許多地方已經舉辦了多屆農、文、旅融合的品牌節慶活動,許多秀美山村變成了文旅景區,農民變成了景區從業者。
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農民之基、治國之要。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初心在于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調動億萬農民重農務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和旅游是現代服務業,屬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代表性產業。當前,正值文旅產業轉型提升的重要探索和實踐時期,鄉村休閑旅游井噴式發展,文旅部門積極參與農民豐收節,不僅進一步豐富文化和旅游服務供給,優化現代文化和旅游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還將提高農民和市民的雙向獲得感,進一步暢通城鄉供求關系,推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為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添勁助力。
筆者認為,文化和旅游在“中國農民豐收節”亮相及參與,絕不是“湊熱鬧”,而是功能所及、使命所在、發展所需。每一屆農民豐收節,都應是推動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黃金季”。搭乘“中國農民豐收節”這班堪稱“復興號”的列車,文化和旅游系統還應該做更多思考和探索。
集中時段辦大節。統籌協調好區域文化和旅游品牌節慶與“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舉辦時間節點,盡可能將季節性不是特別強的文化旅游品牌節慶時間放在農民豐收節前后,或直接與“中國農民豐收節”統籌舉辦,借用豐收節的政策優勢、品牌優勢、影響優勢,真正讓農民豐收節既是農民的慶典,又成游客的節日。
創新方式辦趣節。從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來看,不少地方仍停留在傳統節慶模式上,即“領導致辭+歌舞表演+觀眾+田地觀光”,這樣的節慶活動形式缺乏特色。文化和旅游系統擁有較豐富的辦展辦節經驗,應積極協同相關部門既因地制宜,又解放思想,充分借助智慧科技和文化創意力量,提升節慶活動內容的文化性、互動性、體驗性、趣味性,把“中國農民豐收節”辦成展示當地生產生活狀態的新型文化旅游產品。
發揮專業辦佳節。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有5個“100”,即100個品牌農產品、100個特色村寨、100個鄉村文化活動、100種鄉村美食、100條旅游線路。今后,文化和旅游系統可提早謀劃,發揮行業優勢,協調各級政府部門從基礎設施、服務規范、產品策劃、宣傳營銷等角度提供全力保障支持,力爭在“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個大碗里裝上更多文化和旅游的“品質好菜”。(楊勇權)
原標題: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豐富農民豐收節內涵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