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景區門票降價已經邁出關鍵性一步,取得了初步成效,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民眾的出游需求。降低景區門票價格,能夠直接為游客減負,關鍵還要提升品質。只有善于在“一減一升”中算大賬、算長遠賬、算綜合賬,才能向民眾交出“幸福賬單”
據《人民日報》報道,景區門票價格過高是多年來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根據有關政策,十一黃金周前,多地物價主管部門宣布降低部分國有重點景區門票價格。記者調查發現,還有部分景區降幅不到5%,甚至個別景區通過各種手段明降實不降,比如拆解銷售假降價。
處在景區門票降價的關鍵節點,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格外引發民眾關注。近日,國家發改委召開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工作會,要求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進度,確保十一黃金周前實現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取得明顯成效。由此看出,政府推行景區門票“降價令”的決心堅定不移,兌現對人民群眾莊嚴承諾的信心毋庸置疑,滿足人民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初心矢志不渝。
景區的健康有序發展,規則和治理不能缺席。《關于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實施以來,從國家相關部門到各地政府積極承擔主體責任,堅持有力聯動、有序推進、有效落實。令人欣喜的是,近期全國多地景區陸續出臺不少降價或免費開放措施,重點國有景區降低門票價格取得實質性進展。一些景區免費開放和大幅降價的實踐表明,門票價格“做減法”,換來的是旅游活力“做加法”,收獲的是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公益雙提升。
據了解,十一前,全國將有314個景區降低門票價格或免費開放,其中5A級景區121個、4A級景區155個,實行免費開放的景區30個,降價幅度在30%以上的景區29個,降幅達20%至30%的景區有48個。然而也要看到,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降價景點名單中,有些是非熱門景點,有的是“意思”降價和“任務”降價。對此,《指導意見》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聯動,優化政策組合,確保平穩實施。各地區不得避重就輕、流于形式、敷衍搪塞;不得明降暗升,在降低門票價格同時,提高景區內交通運輸等其他游覽服務價格,變相增加游客負擔。當然,由于各地對景區管理體制、投入力度、定價方式、收支制度等條件不盡相同,降價難以一步到位,不能“一刀切”,這也符合《指導意見》因地制宜、成熟一批實施一批的精神。
與以往相比,顯然此次景區門票降價已經邁出關鍵性一步,取得了初步成效,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民眾的出游需求。當下,伴隨大眾旅游興起,民眾的出游需求更加多樣、品質體驗更為多元。倘若一味追求降價景區的數量和降價幅度的大小,而忽視景區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提升,無疑偏離了降低景區門票價格的真正初衷,即便能夠博得民眾的一時喝彩,長久來看也不利于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從國際慣例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等景區的門票價格均不是由市場所決定的,需要政府、市場、企業、社會共同努力。筆者認為,降價景區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真正的“試金石”是廣大人民群眾,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才是最終評判。提升民眾旅游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也是一個推動旅游業加快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下或今后一個時期,需要堅持立足當前、著眼中期、放眼長遠,積極迎接民眾的檢驗,努力交出優異答卷。
首先,要立足當前任務,迎接十一長假“小考”。當務之急就是要抓住景區降價的有利契機和良好勢頭,堅持降價更要提質,主動作為,順勢而為,以提升景區服務品質為重點,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全產業鏈旅游環境與旅游產品的內涵、韻味與吸引力,以全新品質和嶄新形象喜迎八方游客,接受社會監督,增強游客體驗。
其次,要著眼中期目標,做好“中考答卷”。《指導意見》明確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20年,以景區合理運營成本為基礎,科學、規范、透明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基本健全。要著力健全和完善門票價格定期評估調整、景區門票價格監管、景區價格失信懲戒等常態化機制,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軌道,如期完成《指導意見》確立的目標任務。
再次,要放眼長遠發展,完成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考”,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旅游景區作為衡量一個地區旅游業綜合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景區門票價格作為提升游客滿意度的重要方面,確保其持久、有序、健康發展,需要放眼長遠、久久為功,不能把降低門票的壓力全部壓在景區身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支持方向至關重要。
降低景區門票價格,能夠直接為游客減負,關鍵還要提升品質。只有善于在“一減一升”中算大賬、算長遠賬、算綜合賬,才能向民眾交出“幸福賬單”。(王紅彥)
原標題:民眾獲得感是景區降價成效“試金石”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