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0月9日的《山西日報》報道:國慶假期,我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454.43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16.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2.29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18.3%。
“黃金周”期間,雖說旅游整體向好,游客出游方式多元、消費日趨多元,理性消費、品質旅游和優質服務成新風尚。但全省各主要熱門景區人潮涌動,這不免對游客滿意體驗產生了影響。
剖析
文旅融合,提供高品質服務
高楠(山西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我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454.43萬人次,同比增長16.7%。在此期間納入全省35個重點監測的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583.7萬人次,同比增長13.3%,實現旅游門票收入2.18億元,同比增長16.12%。我省國慶長假旅游整體向好,呈現出全域旅游產品市場供給豐富,紅色旅游產品、文旅融合產品受到游客青睞;游客出游方式多元,自駕游市場比重有所提升;游客消費日趨多元,理性消費、品質旅游和優質服務成新風尚。
同時,在國慶長假期間,全省各主要熱門景區都出現了兇猛的人潮。筆者通過微博、微信以及電視新聞中也看到人山人海,景區和高速公路排長龍的現象,這不免對游客滿意體驗產生較大影響。面對每年都會出現的假期擁堵狀況,應用大數據技術可能會成節假日治堵的一種有效的工具,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相關部門的管理效率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在景區管理方面,能夠預測和實時監控熱門景區(點)的游客接待情況,管理部門可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時發布全省“熱點”和“冷點”景區,提前做到游客分流,從而達到對熱門擁堵景區有效管控的目的。政府部門也可應用價格杠桿來緩解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適當調整部分熱點旅游景區(點)門票價格,對在節假日期間不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惡意提價做好監控。
從國家發布的假日旅游分析報告中可以看出,本省游客占各省接待游客的半數以上,說明本省的旅游景點仍為游客選擇的熱點。同時,在旅游資源分布上,全國70%的旅游資源處于包括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在內的農村地區,因此鄉村旅游是我國潛力最大的旅游市場。我省未來應積極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我省全域旅游戰略,扎實推進長城、太行、黃河三大旅游板塊建設工作,深層次開發鄉村旅游景區,打造鄉村文旅融合產品,提供高品質、有品位的服務,以提升對廣大游客的吸引力和滿意度。
多措并舉,緩解假日出游熱
馬慧強(山西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
從2008年假日制度調整后的10年,我國旅游發展迎來了十年的黃金期,隨著大眾化旅游時代的到來,目前市場供給已不能滿足大眾旅游需求,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短缺和階段性短缺。我國旅游需求高漲的態勢,目前,隨著大眾旅游和汽車旅游時代的到來,報團游向自駕游的轉變,大眾旅游行為的普遍特征表現為個性化、散客化、體驗化、網絡化,從2018年國慶“黃金周”的表現就可一見分曉。雖然整個朋友圈都在吐槽“黃金周”的擁擠、種種不堪,可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老百姓不管你堵不堵、舒服不舒服,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生活高壓下必須乘這個假期的機會找地方出門釋放一下。
從空間供給角度看,我國與世界上很多國家不同的情況,就是幅員廣大,省級目的地眾多。大國旅游的特點是需要長假期來實現中遠距離的出游消費。如果沒有7天左右的假期,所有的旅游者只能在附近的市內、省內旅游了。假日旅游的管理問題也就成為了世界性的難題,筆者有幾點對假日旅游管理優化的建議思考:
建立和完善從重點旅游區、重點旅游城市、各地旅游行業部門到國家旅游局以及國務院辦公廳之間假日旅游信息通報機制。提升報送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加強對假日期間重要旅游景區、重要旅游節點城市、重要旅游道路交通運行安全、社會輿情動態等方面信息的收集、研判、采編及報送工作,探索推進假日旅游信息報告網絡建設。結合各地假日旅游監測點的建立,逐步建立和完善假日旅游信息報告網絡建設。
提升信息科技對假日旅游管理的支撐能力。依托各地智慧旅游體系,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創新國家假日旅游管理“全息”指揮平臺建設模式。完善各省市區假日旅游管理平臺功能,提升假日旅游氣象、交通等監測預警與風險識別、信息收集與災情統計、趨勢分析與綜合研判、指揮調度與輔助決策、情景模擬與總結評估等技術支撐能力。
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相比之下,我國5-15天的帶薪年休假相對天數較少,5天的起點天數也較低,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帶薪年休假一般在20天以上。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實現錯峰旅游,進而緩解目前“黃金周”的出行高峰。
原標題:“黃金周”后話旅游 滿意體驗待升級
轉自: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