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陜西日報》報道,陜西柞水縣終南山寨民俗文化村積極推進旅游扶貧,在充分挖掘陜南傳統民間手工藝、曲藝、飲食等特色民俗文化基礎上,實現生態文明、鄉村旅游與現代影視產業、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目前,當地90余戶貧困戶開辦農家樂、銷售土特產品,人均年收入增長1萬元以上。
在陜西,像柞水縣這樣旅游扶貧案例還有很多。這些地方的經驗概括起來就是通過發展旅游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和精神面貌轉變,推進脫貧攻堅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這樣的旅游扶貧經驗值得推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其中就包括精準脫貧攻堅戰。推進精準扶貧,就要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旅游扶貧就是通過開發貧困地區特有的鄉村田園、民俗、生態等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點的特色景觀和旅游集聚地,讓農民依托旅游實現就業、經營。可見,旅游扶貧正是“精準扶貧”的具體體現。
旅游扶貧的核心是依托地方特色發展鄉村旅游,幫農民增收致富。諸如前面提到的陜西省柞水縣,就是依托當地獨有的民俗文化發展極具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使農民的非農收入逐漸增加。旅游扶貧開辟出經營新路徑,使景區變扶貧基地,旅游項目變扶貧開發區,鄉村旅游點變精準扶貧點,農產品變旅游商品,貧困人口變經營老板。這“五變”是實現旅游扶貧的重要形式,也是旅游扶貧結出的豐碩成果。
發展旅游扶貧要在盤活鄉村優勢資源上下工夫。為此,必須認真調查研究,以村落、郊野、田園等環境為依托,通過對資源的分析對比,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方向。規劃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旅游開發、管理和經營方案,做到目標精準、對象精準、方案精準、路徑精準。立項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綜合考慮包括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民俗風情、地理地貌等在內的村域現狀。要規劃好發展類型和發展模式,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人口量身定制發展鄉村旅游的具體方案和實施路徑。旅游扶貧還要重視開發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資源,挖掘文化內涵,突出人文風俗、地理地貌等地域特色,突破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
盤活鄉村優勢資源、吹響旅游扶貧號角已經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期盼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讓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讓鄉村旅游成為推動脫貧攻堅和振興鄉村的重要引擎。(周榮光)
原標題:鄉村旅游是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盤活鄉村優勢資源、吹響旅游扶貧號角已經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