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江岸區岱家山科技創業城在湖北省率先打造知識產權生態小鎮,形成了集聚企業、集約資源、集中服務、集成技術和集群產業的知識產權“五集”,引導企業開展持續技術創新活動,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入駐企業知識產權數量快速增長
多功能爬壁機器人的履帶如同磁鐵一般緊緊吸附在金屬墻面上,能附著50公斤的重物,在90度的金屬墻面上垂直攀爬,如同武俠片里的大俠飛檐走壁一般;水下機器人能下潛到水深100米處進行裂痕檢測,過去由“蛙人”潛水檢測的工作現在可以由水下機器人代替作業,大大節省了成本。在日前舉辦的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這些機器人成為展會上的明星。他們是湖北武漢江岸區岱家山科技創業城的創業團隊——武漢力博物探有限公司的最新科技成果。
武漢力博物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小慶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研發團隊落地岱家山科創城僅3年,已獲得近10項發明專利,展現出良好的市場競爭力,為我國相關大型設備檢修應用帶來了突破性發展。
“岱家山科創城按照‘校園式創業社區’的模式,目前已建成16萬平方米‘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載體和孵化體系,并在全省率先實施打造知識產權生態小鎮。”岱家山科創城負責人鄧征祥說,只要是有理想和創意的創客,就可以在這里完成產品設計、公司誕生、培育加速等過程。
在岱家山科創城,知識產權就是“硬通貨”。在這里,首次提交發明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的企業,就可享受優厚補貼;知識產權創客人才入駐園區,可在辦公場所租金、公寓房租、水電等方面享受減免和優惠。
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業2013屆畢業生李恒剛出校門就帶著他的項目入駐岱家山科技企業孵化器,并成立了以綜合治理城市揚塵為主的創新型環保企業——武漢毳雨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知識產權服務專員的幫助下,2014年,李恒就擁有了首件實用新型專利權。如今,公司研發的“高空噴淋”系統已在國內近500個工地使用,年銷售額過千萬元。
從2017年開始,岱家山科創城按照新發展理念、全鏈條載體、一站式服務、高層次人才、智能化產業5個方面,在全國率先打造知識產權生態小鎮。該小鎮形成了集聚企業、集約資源、集中服務、集成技術和集群產業的知識產權“五集”,主動對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等工程,集聚創新創業企業;設立質量技術服務工作站等7個科創服務專項工作站,打造服務集中平臺;自設種子資金,并引入銀行、風投等社會資本及各類政府基金在孵化器集聚。
“除了配備知識產權服務專員、制定專門的知識產權激勵政策、聘請知識產權創業導師之外,知識產權小鎮還引進知識產權專業服務機構,連年舉辦知識產權文化節和商標品牌文化節等,引導企業開展持續技術創新活動,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使得入駐企業知識產權數量快速增長。”鄧征祥表示,目前已有200多家初創企業從對知識產權所知甚少到依托知識產權得到快速發展。
“與其他‘雙創’基地相比,岱家山知識產權生態小鎮更注重知識產權服務,這是小鎮的特色之一。小鎮可以發揮已有的優勢,聚集更多的資源,著力打造知識產權創業孵化鏈。”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對外服務室主任張宇去年受聘成為知識產權導師,對于小鎮的發展感觸頗多。
圍繞已經形成的智能機電產業微集群,岱家山科創城加大高技術含量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力度,探索企業專利微導航工作機制。科創城建立了知識產權服務標準,在企業知識產權創設、運用、保護和管理上提供全鏈條服務,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我們圍繞企業的科技信息、研發測試、產品裝配、質量檢測等核心環節,整合資源,采取‘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完善了岱家山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功能,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技術創新服務。”岱家山科技企業加速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鄧培介紹。
要形成知識產權集聚區,優質創新創業項目是“源頭活水”。岱家山科創城對創客空間內創業項目實行評審機制,選擇優質創新源頭項目進入孵化器。“我們吸引包括大學生、留學生、科技人員、連續創業者為代表的‘新四軍’創客,構建了‘基地+基金+創客’的生態圈,促進創新創業資源的開放共享,實現了創新創業者在岱家山科創城能輕松找資金、找市場、找技術、找人才、找圈子、找導師等。”鄧培說。
岱家山科創城先后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基地,年產值超10億元。目前,園區80%以上企業擁有知識產權,年知識產權申請量超300件。(鄭明橋 柳潔)
原標題:知識產權生態小鎮 涌動創新潮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