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節之際,家住重慶南濱路陽光100小區的張先生又開始忙碌起來,2018年國慶期間,他的一套房子純賺5000多元。“我就將這筆錢用來收集了幾百套小人書,力求‘兩節’期間將我的民宿打造得更具文化味!”元旦前夕,張先生對《工人日報》記者如是說。
重慶作為中國比較有特色的一座城市,經過很多游客、網友的炒作,網紅城市重慶迎來民宿文化的新高潮。2018年國慶期間,重慶旅游市場火爆,7天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418.63萬人次。而重慶文旅產業的火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重慶民宿的發展。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個性體驗化旅游方式的火熱,民宿順勢而起,與傳統酒店住宿共同成為了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風格和主題的民宿遍地開花。據文化和旅游部統計,2018年我國鄉村旅游達30億人次,同比增長近15%;民宿消費規模達200多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鄉村民宿消費將達363億元,年均增長16%,遠高于同期國內旅游消費年均8%的預計增速。
“民宿是一種有溫度和人文關懷的旅游住宿體驗。”由此,專家們普遍看好民宿產業的未來前景。特別是伴隨國內的消費升級和文旅產業的火爆,以及國家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導向,未來至少20年以內,民宿都是一個被資本青睞,值得長期投入的新藍海。
文旅產業火熱助推民宿飛升
張先生告訴記者,自由行游客來到重慶后,越來越多地選擇民宿作為落腳地,催生了這一新興住宿業態在重慶迅速發展。尤其在渝中區,朝天門、洪崖洞、解放碑一帶幾乎已成了民宿的聚集地。某些網紅景點周邊的居民小區,迅速被民宿“占據”,甚至一個小區就有300多個民宿正在經營。
“民宿旅游作為新興旅游產品,或將成為全域旅游的重要元素和旅游經濟的突破口。”重慶旅館協會民宿分會會長余文輝說,民宿在這兩年呈現了井噴式的發展,比酒店更溫情、更個性、更產品化的民宿成為追逐目標。特別是隨著鄉村振興的大力實施,作為一種新興旅游業態的民宿,日益成為全域旅游耀眼的新星,越來越受到旅游者追捧。
中國旅行社協會聯合美團旅行于2018年9月底發布的《國慶黃金周旅行趨勢報告》顯示,民宿作為休閑度假的“新網紅”,已成為重要住宿選擇之一。在當年國慶黃金周,明星民宿一般需要提前40天左右預訂。
重慶市以巴渝民宿為載體探索農村土地房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共建共享、以房聯營、以地入股、文旅融合、網絡營銷”發展模式。該市運營成熟的城口縣亢谷民宿項目,累計接待游客8800人次。目前,重慶擁有3.3萬多家民宿,2018年國慶期間民宿游十分火爆,成為游客選擇入住的熱門落腳點。元旦前三天,重慶熱門商圈附近的民宿,都基本處于滿房狀態。
重慶文旅委負責人稱,伴隨著重慶的持續走紅,旅游行業得到迅速發展,與之相伴的是周邊的民宿也變得一房難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
“隨著民宿越發火爆,人們逐漸明白民宿的意義是把生活還給風景,把日子過成詩。”重慶心泊南山民宿創始人井姐如是說。
民宿產業興盛,資本愈加青睞
國內民宿興起于2013年,2016年至今更是進入爆發階段,據旅游部門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線上平臺注冊的民宿數量達3萬多家,較2016年增加6000多家。業內人士坦言,“民宿的客單價比較高,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只要入住率達到30%,一般3~5年就能收回成本。”
近年來,民宿熱在國內持續升溫,呈現一派方興未艾的景象。據《途家鄉村民宿報告》數據顯示,鄉村民宿增速超過300%,截至2018年11月15日,鄉村民宿累計接待近200萬房客,為鄉村房東創收超過5億元。有家民宿創始人兼CEO申志強表示,城市民宿得到了全面升級,演變成了新消費領域的投資藍海,從個人業主、兼職房東向投資人房東聚集。
早在2015年,共享經濟寫入了我國“十三五”規劃,同年,國務院有關文件也提出“積極發展客棧民宿、短租公寓、長租公寓等細分業態”,并將其定性為生活性服務業,將在多維度給予政策支持。
“中國共享住宿市場的潛力只露出了冰山一角,隨著規范程度和服務品質的提升,真正的潛能將被激發。”小豬短租副總裁潘采夫稱,小豬已在全國近50個城市布局。
民宿的最大魅力就是個性化和屬地特色,這也是民宿和酒店的本質區別。民宿連鎖化帶來的產業釋放效應也早引起資本的關注。2016年12月,花美時所屬尚美生活集團即宣布完成1.4億元B輪融資。花美時民宿截至2018年12月份,擁有的門店數量逾50家。
重慶市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扶貧民宿,落實扶持政策,明確政策邊界,切實保護貧困群眾利益和工商資本積極性。去年以來,民宿公司攜手龍湖、金科、恒大等知名企業,在城口沿河、開州大進、巫山建坪、巫溪紅池壩等深度貧困鄉鎮打造民宿項目,使以往閑置低效的鄉村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不僅增強了鄉土文化的生命力,還有效促進了農村土地房屋的增值和農業產業鏈的延伸。
立法規范民宿勢在必行
民宿產生之初,本意是將城市居民的閑置房源拿出來與游客共享。因此,很多民宿都是在成熟社區“生長”起來的。隨著都市旅游迅速發展,游客越來越多,游客與居民、民宿主與鄰居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民宿經營者張先生認為,圍繞民宿的爭議和矛盾擴大的原因很復雜,是多點共同作用導致的情況,民宿行業觸碰到了相關行業的蛋糕,比如酒店行業和旅館行業,以及部分民宿經營者確實對民宿疏于管理等。
而在旅游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創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思敏博士看來,業主將房子改為民宿具備一定合理性,是自己的權力,但另一方面,民宿經營者確實也要考慮到小區其他居民的利益。
民宿是否立法,也曾一度引發關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提交了《關于促進民宿健康發展的建議》,希望出臺國家層面的法律規定。
2018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旅游民宿首個“國標”——《共享住宿服務規范》,并從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國標”從評價原則、基本要求、管理規范及等級劃分條件等方面,對民宿行業發展給出了指導性意見。
重慶市旅店業協會會長梅鳳林表示,民宿的存在是合理的,目前的焦點是需要有一種方式讓這種合理存在的經營模式能夠合法化規范化,這就需要從法律層面來考慮問題。
“為什么有人把民宿稱為灰色地帶?說明法律在民宿的規范上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法律有滯后性是正常的,因為立法的規律就是有了問題去解決問題。”重慶律師陳婉粲認為,從立法上應該對酒店、民宿予以明確的區分,以便于管理。
“要讓民宿行業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成為旅游業的一個新增長點,需要制定相關的法規。”重慶工商大學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院長王寧教授說,下一步希望讓民宿能拿到合法證照、照章納稅,在陽光下經營。
業內人士表示“國標”可以為行業提供相關的指導,對行業規范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也不能高估它的市場意義,民宿產業距離真正的規范化、合法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李國 實習生 李俊)
原標題:新“風口”上的民宿如何搭上旅游快車?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