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2018:文旅與科技融合正當時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15





      隨著文化、旅游與科技的交融日益廣泛和深入,科技已滲透到文旅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在文旅事業、文旅產業中日漸發揮重要支撐和引擎作用。先進的文化、旅游理念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而科技創新又是推動文旅生產方式變革的有力杠桿。


      回顧2018年,文化、旅游與科技融合程度日益提升。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科技正在全面融入文化建設、旅游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文物保護、舞臺科技、非遺保護傳承等各領域,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頂層設計:創新成果轉化推進文化建設


      科技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支撐。面對高科技的日新月異和文化領域不斷深化改革發展,文化科技融合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相關工作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16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在2018年8月完成驗收,通過驗收的12個項目涉及技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與方式創新、文化新業態、藝術創作與演出內容創新等文化建設的諸多方面。以中央音樂學院承擔的“‘聲影·中國’交互式多媒體電子音樂舞臺藝術創新工程”為例,其研發過程和階段性成果充分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創新。經過第18屆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多媒體電子音樂舞臺藝術創新工程成果專場展演音樂會以及多次國內外重要演出的檢驗,數十部不同演出樣態的多媒體電子音樂作品呈現出較好的藝術表達效果,展現了技術創新與藝術創新之間的相輔相成。


      除兩批18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按部就班開展科研工作、初期成果陸續顯現外,省級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也初見端倪。2018年4月,《山東省文化科技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正式公布,目的是在政策指導下開展的重點實驗室建設,使山東省文化科技基礎環境條件大幅改善,文化裝備水平顯著提升,一批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文化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交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依托山東藝術學院的“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側重從文化遺產資源中提取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建設山東地區特有的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并將其應用于創新創意開發和衍生品設計。


      智能裝備:文旅產能的風向標


      現今,高科技文旅項目已經成為諸多旅游目的地的嶄新名片,蘊含高科技的實景演出、光影盛宴吸引了大量觀眾,也成為旅游產業新的增長點。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不斷為“智慧旅游”賦能。從機場的“刷臉過關”到大數據地圖解決出行中的擁堵難題,從行李自助托運到高科技的安檢系統,讓旅客的通行效率和出行體驗得到大幅提升,同時有助于景區降低運營成本。


      2018年5月,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門文化禮儀廣場舉行的西安城墻國際文化節上,1374架無人機飛越明城墻,整場活動呈現出集光影科技、現代藝術、古城文化于一體的光影盛宴;同年6月,在首屆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上,“在泥土上都可以印刷”的未來數字印刷技術、“拍什么就能打印什么”的影視道具一體化3D打印、“可以將影像投影到一座遠山上去”的9萬流明RGB激光顯示、“一副耳機裝下宇宙聲音”的四維數字耳機……131家中外參展單位帶來的多項智能科技成果在3天內吸引了2.8萬人來上海觀展。


      在2018年2月落幕的平昌冬奧會上,北京用精彩的8分鐘向世界展示了一個信心滿滿的中國。借助高科技實現影像變換,運動員與智能機器人“牽手”帶來了一場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視聽盛宴。大量科技手段使得舞臺風格大氣磅礴,智能機器人和透明冰屏的組合讓未來世界觸手可及,向世界觀眾發出了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邀請函。


      2018年9月,全國首個未來景區樣板間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在杭州亮相,游客可通過線上或線下掃碼購票后“刷臉”入園。在出境游日漸火熱的今天,科大訊飛通過軟硬件集成創新研制了“翻譯機”,將語音識別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到實際場景中,以離線識別、快速翻譯、場景識別等特色功能服務用戶,使得語言不再是旅行中的障礙。


      大數據:助力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從線下走到線上,讓各文化場館在資源挖掘、共享互動、交流傳播、惠民服務等方面實現轉型升級。為此,各級政府和各類文化場館近年來都將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和數據挖掘的相關科研和成果推廣作為重中之重。2018年,許多成果實現落地并展現出便捷、實用、好玩的獨特魅力。


      作為2016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人民政府承擔的大數據惠民服務項目“文化民意實時測報系統及其常態運行”以西海岸文化惠民卡為載體,通過對全區居民文化消費取向數據進行搜集分析,有效提高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24小時智能圖書館在2018年4月投入試運行。這座全國首家24小時智能圖書館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采用“刷臉”門禁,讀者借助市民卡,通過機器拍照后將人臉與卡綁定,之后只需“刷臉”就可進門。此外館內還配備了人臉識別自動借還書機,讓讀者借還書也無需帶卡。


      2018年6月,青海省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正式開放。作為青海省首家數字圖書館,館內設有公共數字文化閱讀體驗區、數字影音體驗區、3D/VR體驗區三大區域,不僅為讀者開通了自助查詢系統、自助借還系統等服務模式,還提供了跨平臺、跨數據庫的一站式電子閱覽檢索服務。


      文物數字化:科技手段激活文化記憶


      在互聯網時代,以文化保存與傳播為己任的博物館在時代的變革中正面臨著自我更新和發展的挑戰,數字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和傳播方式,讓博物館和文物考古、保護、傳播領域嘗到了甜頭。


      2018年5月,由上海博物館主持開發的國內首個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驗收,上海博物館的管理初步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該平臺匯聚互聯網入口、現場服務入口及館內局域網入口等多項數據,達到俯瞰式的數據觀測效果,準確及時、全面綜合地反映博物館的實時運行狀況。


      利用大數據技術,打造內容詳盡、科學完善的文物數據庫,是文物保護和文創開發的基礎。目前,我國許多博物館都開展了文物數字化掃描和存檔工作。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為實現壁畫的永久保存和更好傳播,對館藏640幅唐墓壁畫進行了數字化記錄和研究展示;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700件早期北大荒版畫及64件名家書畫作品的數字化保護工作也在有序進行,運用數據采集和復制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原始風貌,同時便于作品研究、傳播、展示。


      發展迅猛的人工智能技術也賦予了文物傳播新的形式。在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上,國家文物局與百度公司共同啟動了AI博物館計劃,不僅構建了打通各館壁壘的數字博物館平臺,還在功能上實現智能搜索、智慧地圖、圖像識別、語音交互導覽、機器翻譯、AI教育等,目前已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達成合作。


      數字化技術不僅在國內文博領域開花結果,還跟隨“歡樂春節”等活動走出國門。2018年初在蒙古國烏蘭巴托舉行的“遇見中國”數字媒體藝術特展上,數字成像、虛擬現實、智慧交互等多種數字媒體手段集中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者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展品,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感受蓬勃發展的中國力量。


      “互聯網+”:為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注入新動力


      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的趨勢。近年來,傳統戲曲、工藝美術等非遺項目借由互聯網東風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值得欣喜的是,文化旅游部門嘗試利用互聯網,搭建青少年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溝通橋梁,讓傳統文化變得新潮、時尚、魅力十足。


      近年來,京劇、昆曲及平遙紗閣戲、西藏傳統八大藏戲等,在搶救性記錄與創新性發展方面都結合互聯網新技術進行了有益嘗試。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過121項有關戲曲藝術的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其中涉及新媒體和互聯網傳播的有9項,通過“互聯網+”不斷探索戲曲文化更好的表達形式和文化創造新的可能性和持久動力。


      2018年3月,百度“非遺百科”上線了“唐卡專題”,對《白度母》等40余件唐卡展品進行展示。通過億級像素采集,120張高清照片矩陣合成10億像素的超高清圖片,每一處細節都清晰可見,觀眾甚至可以獲得比線下更好的觀賞體驗。


      2018年5月,由百度發起的“我為家鄉非遺代言”活動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用戶可以通過上傳照片生成一份家鄉非遺代言人海報。這項活動激發了數十萬年輕網友為家鄉非遺發聲,大大提升了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對故鄉的自豪與眷戀。


      除此之外,“互聯網+文物”、云計算大數據、綜合運輸信息化等數據資源正呈現打通趨勢,共同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設。以陜西為例,通過騰訊搭建的相關互聯網平臺正在實現省內文物的“活化”,在文物識別、文物修復、數字科技館建設、智慧游園平臺搭建、文物IP打造與傳播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連曉芳)


      原標題:回首2018:文旅與科技融合正當時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