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從理念走向行動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18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和旅游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事關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作為新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門,如何推動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用新思想定向領航,從新思想中尋策問道,努力創新實踐,把文旅融合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實、做精彩。


      文旅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闡述了“無文不遠”的道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把旅游和讀書結合在一起,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新時代條件下,我們越來越體會到,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現了文化發現創造價值與旅游體驗分享價值的有機結合,是水到渠成、大勢所趨。


      文旅融合是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在,人們不再滿足于生活上過得去,而更注重追求生活上高品質,旅游進入大眾化時代就是一個生動體現。據統計,2018年1月至11月,我省接待境內外游客達7.54億人次,同比增長9.6%。同時也要看到,在當代旅游中,人們已不僅僅是欣賞好山好水好風光,也不是簡單的“走馬觀花”“到此一游”,而是喜歡從景區走向社區,從繁華鬧市走向鄉野小巷,從購物場所走向文博場館,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越來越注重文化場景的體驗,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質旅游。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適應人們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新變化,自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努力提供更多優秀文化產品、更多優質旅游產品,以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


      文旅融合是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凡是有吸引力、競爭力的旅游目的地,都是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地方。江蘇自古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吳文化、金陵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等地域文化異彩紛呈,“小橋流水人家”足以展現“夢里江南”畫卷,“大風起兮云飛揚”足以展現豪邁漢風,大運河、古典園林、明城墻、昆曲、蘇州評彈等至今仍承載著過往的輝煌,這些都是江蘇旅游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從一定程度上講,推動旅游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其優勢不僅在于秀美的自然風光,還在于意蘊深厚的歷史人文,更在于人文優勢與旅游資源的緊密結合,以提升江蘇旅游的獨特魅力和韻味。我們要強化融合發展理念,把更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用文化增加旅游附加值,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動旅游特色化、品質化發展,為旅游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文旅融合是實現文化高效能傳播的必然要求。文化要實現價值、傳之久遠,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渠道,而旅游正是為公眾分享文化價值、體驗文化價值提供了最佳載體。現在有一種現象,無論是國內游還是境外游,文博場館往往成為人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據統計,2017年全國文博游超過9億人次,江蘇文博場館參觀人次超過9000萬,如此龐大的旅游群體,賦予了文化傳播的更大能量。這就啟示我們,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人民群眾共享,必須把更多的博物館、非遺傳習所、古籍展示館等文化場所納入旅游線路,并通過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創新內容表達和展覽展示手段,使其成為游客喜愛的文化體驗目的地,成為傳播優秀文化的有效平臺。


      文旅融合發展必將大有可為


      去年10月,我有幸參與在蘇州舉辦的第八屆中日韓旅游部長會議,這期間見證了兩個細節:一個是在拙政園考察旅游資源時安排非遺現場展示,另一個是在游船夜游時安排蘇州評彈表演,給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就告訴我們,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僅空間廣闊,而且大有可為。我們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找準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推動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


      關于文化內涵發掘與旅游品位提升。在當代旅游中,游客對目的地的選擇正在發生變化,那些能夠體現文化獨特性、鮮活性、多樣性的文化場景,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對江蘇來說,我們不缺旅游資源,也不缺人文資源,但缺的是資源深度挖掘和創意表達。迪斯尼主題公園中最具吸引力的唐老鴨、米老鼠、獅子王等動漫形象,彰顯的是文化創意。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從佛經中“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中汲取靈感,歷經五年打造,使靈山從一個單獨的觀光景區,一舉蛻變為“網紅”休閑度假勝地。實踐表明,文化創意能夠賦予旅游業最鮮活的元素,使旅游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們要注重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用文化創意打造更多旅游精品。


      關于藝術精品創作與旅游空間拓展。藝術創作不僅是一種文化活動,也是豐富旅游產品、拉長產業鏈條的活力要素。縱觀當今國內外藝術發展,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其價值早已超出藝術本身。一部藝術精品的推出,一臺有影響力的演出,有時會產生受眾的集聚效應。我們要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一批小劇場,創作推出一批實景版旅游演藝,為游客提供“白天觀景、晚上看戲”的全天候旅游體驗。最近,我們組織實施的《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美術精品創作,目的就是通過藝術家手中的畫筆,把大運河全域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寶串成“珍珠項鏈”,不僅要給人產生審美的感動,而且要使人產生旅游的沖動,很想循著畫中的精彩去現場體驗。


      關于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品開發。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既是一種文化資源,也是一種旅游資源。南京老門東、蘇州平江路、揚州東關街等歷史街區,為什么越來越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熱點,就是因為它們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濃縮了時代的記憶。江蘇是文化遺產大省,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非遺項目、老字號、老品牌、傳統美食、傳統村落等,所有這些都為旅游業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我們要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依托文物資源發展紅色旅游、遺產旅游、研學旅游,推動非遺融入食、住、行、游、購、娛各環節,實現“吳韻漢風”與“水韻江蘇”的融合,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


      關于文化與旅游公共服務融合。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個人游、自助游呈井噴式增長,公共設施不足、服務水平不高,已經成為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我們要著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拓展旅游服務功能,在服務好當地居民的同時,創造條件面向游客開展文化服務;依托游客服務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設施,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服務,讓更多的游客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分享獨特的地域文化。


      關于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目前,我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如何讓文旅產業成為江蘇經濟的重要支撐,重要的一條,就是深化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融合發展促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要實施“文化+”“旅游+”戰略,推動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要促進旅游消費與文化消費有機結合,推動劇場、演藝、動漫等產業與旅游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游,深度開發文化旅游商品和紀念品,培育新的消費熱點。要在培育文化與旅游市場上下功夫,做到既加強監管,又防止大起大落,努力營造統一有序、供給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文旅融合發展重在大道于行


      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重要的是把理念轉化為行動。


      搭建文旅融合平臺載體。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稟賦和人文優勢,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推出一批具有融合特色的活動載體。比如,去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與江蘇共同主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成為有史以來國內所有戲曲劇種集中交流演出、活態展現的首創之舉。我們將通過支持昆山利用盛典成果籌建中國戲曲博物館,建設昆曲小鎮、“百戲之林”,打造以戲曲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線路產品,努力實現戲曲傳承發展與旅游資源開發的互促共進。比如,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我們正在籌辦的首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將立足大運河全域,通過設置主題演出、展覽展示、主題論壇、互動聯動等板塊,努力把運博會打造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標志性項目,成為國內國際有重要影響的文旅融合品牌。


      用好用活文化旅游陣地。一方面,要用好用活文博場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開播以來,人們對文博旅游更為青睞,僅攜程網上搜索“博物館”國內旅游產品的數據就上升50%以上,相關旅游線路達上千條。我們要適應游客參觀、休閑、購物的新需求,進一步完善設施功能、豐富產品供給、提升服務水平,把文博場館打造成為有溫度、有故事、有品位、有體驗的文化客廳。另一方面,要用好用活旅游公共場所。尊重游客的感受和體驗,是當代旅游業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推動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區、精品民宿以及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務中心等旅游場所,多注入文化元素,多增加文化體驗項目,成為傳播文明、體驗文化、展示特色的重要窗口。


      深化文化旅游創建。注重用旅游彰顯文化創建的價值,把更多文化創建項目打造成旅游目的地。比如,南京1865創意產業園抓住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契機,依靠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對歷史文化實施保護性開發利用,成為工業旅游的成功范例。注重用文化提升旅游創建的內涵,把更多的旅游創建項目打造成文旅融合精品。現在,“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這種淺層次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旅游的需求。我們要在深化全域旅游、旅游風情小鎮、鄉村旅游、A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等創建中,增加文化的底色和特色,讓人們在旅游中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作者:楊志純 系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


      原標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從理念走向行動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