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丟垃圾、折花拍照、私挖野菜……各種不文明行為讓清明小長假的公園并不“清明”。為應對不文明游園行為,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游園黑名單”制度。該制度擬利用“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對那些多次勸阻無效、破壞文物等行為較為惡劣的不文明游客,采取一定的游園限制措施。(據《北京青年報》4月7日報道)
不文明?限制其“游園權”!用制度的方式對少數性質惡劣的不文明游客施以懲戒,治理不文明游園行為、維護景區公共環境,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此舉是有益嘗試,效果值得期待。
然而,好的治理措施要取得好的實效,必須依賴于周密的設計、嚴格的執行。正在制定中的“游園黑名單”制度,同樣必須在周密性、可行性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公園面積一般都較大,不文明行為的取證較為困難,是增加值守人員還是加密攝像頭?所涉人員和經費又該如何落實?再如,現在的公園大多為開放式,如果公園門口無人值守,那么阻止黑名單上的游客入園的懲戒措施豈不是要落空?諸如此類的因素,在制度設計時需要完整細致地加以考慮。否則,“游客黑名單”就有可能淪為“稻草人”。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