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肉嫩味鮮的特點,海虹一直是許多食客的海鮮必選產品。但4月-5月,海虹或因赤潮高峰累積一定毒性,食用有中毒風險。目前,唐山市、秦皇島山海關區多地已發布安全警示,建議群眾不要在4—5月采購和食用海虹。
赤潮致使海虹累積毒素
海虹,也被稱為貽貝、青口貝等,煮熟加工的干品被稱為“淡菜”。作為一種生活在海濱巖石上的雙殼類軟體動物,海虹外殼呈黑褐色,在我國山東、遼寧、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均有養殖。4月14日,因當地曾發生多起因食用海虹而引發的中毒事件,唐山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謹慎食用海虹的安全警示,建議群眾4月—5月不要捕撈、購買和食用海虹。
實際上,每年4月-5月,海虹中毒現象常有發生。2017年6月9日,福建漳州市漳浦縣36名村民因海虹中毒被緊急送醫救治。2019年4月27日至29日,河北省昌黎縣也陸續出現9例食用海虹中毒患者。海虹中毒后,初期癥狀為口唇、手腳麻木,后期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重癥患者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伴有昏迷。除河北、福建外,遼寧、山東等地也曾提示消費者少食謹食海虹。
為什么4月—5月會成為海虹中毒事件的高發期?4月19日,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普工作者云無心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這個季節正是赤潮高峰,海水中有大量含有毒素的單細胞藻類,被海虹等貝類吃了之后,就累積在體內。“這些毒素毒性耐熱性比較好,不足以被烹飪消除。最好選擇不吃,實在要吃也應淺嘗輒止。”
赤潮高峰期應避免購買食用海虹
秦皇島北戴河新區海洋和漁業局指出,麻痹性貝類毒素(PSP)僅0.5mg就能使人死亡。而結合歷年貽貝麻痹性貝類毒素發生發展規律,毒素不斷增高后,將在4—5月達到最高峰值。
目前,新一輪的海虹毒素高峰正在臨近。4月3日,秦皇島海關技術中心對山海關區海域內海虹(貽貝)麻痹性貝類毒素預警監測顯示,3月31日檢測2批次樣品麻痹性貝類毒素含量分別為2186.7MU/100g、2220MU/100g,已超過正常值的4.47倍、4.55倍,若食用會帶來極大的不良反應。為預防海虹中毒現象,在生產銷售端,山海關區已開始嚴禁捕撈、外運和銷售海虹,禁止餐飲經營者加工銷售海虹,對檢查中發現的海虹,立即進行沒收并集中銷毀。
對于預防貝類中毒的方法,唐山市市場監管局提示,購買海虹等貝類水產品時,應盡量避免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赤潮高峰期時,消費者也不要采捕和購買食用野生貝類,其他時期則要到信譽良好、有檢測證書的商家購買,并記得先除去內臟再進行烹飪。
同時,在食用海虹等貝類海產品時,需避免食用烹調汁液,少量進食。如懷疑中毒,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進行催吐處理,并盡快前往醫療機構及早排除體內毒素,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和腹部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癥狀,必須立即趕往醫院救治。
(記者 王思煬)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