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坑”之美,存于山水間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5-18





      在湖南張家界巖河風景區內,有這樣一面心形湖泊,自然成形,如同鑲嵌在山間的寶石,當地人稱它“天使之淚”。近日,張家界巖河風景區向全球發出征名,為天坑湖泊取名。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風景,是大自然的“饋贈”。作為地質奇觀之一“天坑”,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它是怎樣形成的?人類敲開天坑之“門”,又有哪些奇妙的故事?


      天坑屬喀斯特地貌


      張家界巖河風景區的天坑湖泊,四周林木茂密、峭壁環繞,屬于喀斯特地貌。險峻的地形如天然屏障,少有人踏足,至今保持著原始生態面貌。


      這一“天坑心湖”是由攝影愛好者在附近航拍時偶然發現的,已在抖音、微博上引發不少人關注。據初步測量,整個天坑深度約200米,湖面面積超過200平方米,湖水四季恒溫,碧綠清澈。


      天坑,是指“發育”在碳酸鹽巖喀斯特地區的一種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形成于碳酸鹽巖層中的天坑共有兩種成因類型:塌陷型和沖蝕型。


      塌陷成因的喀斯特天坑是由地下河強烈的溶蝕侵蝕作用導致巖層的不斷崩塌并達到地表而形成。它的發展由地下到地面,經歷了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廳、地表天坑幾個形成階段。塌陷型天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主要類型,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如小寨天坑、大石圍天坑群、小巖灣天坑、龍缸天坑等。沖蝕型天坑是在特殊的地質、地貌與水文地質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落水洞式或盲谷式天坑。目前,全世界僅發現了兩例。


      2001年之前,類似地貌在全國各地有不同叫法,如“龍缸”“石院”“石圍”“巖灣”等,而天坑只是對重慶奉節縣小寨天坑這種景觀的特稱。2001年,我國學者正式提議將這種喀斯特地貌命名為“天坑”。如今,“天坑”用漢語拼音“tiankeng”通行國際,這是繼峰林(fenglin)和峰叢(fengcong)之后,第三個由中國人定義并用漢語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術語。


      仿佛步入另一個世界


      在地質學的知識譜系中,喀斯特的峰叢、峽谷、石林被稱為正地形,溶洞、漏斗、洼地、地下河被稱為負地形。對不少旅友來說,負地形地貌藏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可能比正地形更為精彩。


      位于陸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廈是高層地標式摩天大樓的典型代表,如果乘電梯前往頂層,不少人會有這樣的感覺:整座城市好像迅速“下沉”,就連420.5米高的金茂大廈和492米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也瞬間“落”入腳下。你知道嗎?就連上海中心大廈這樣的摩天大樓,比“小寨天坑”仍舊“矮”了34米。


      作為喀斯特負地形的奇觀,小寨天坑位于重慶奉節縣小寨村的一座1300多米高的大山之中,坑深666米左右,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坑。旅行愛好者、復旦大學文學學士尹學龍曾在《地名古今》中這樣描述行走于小寨天坑的感受:陡峭,在視覺中夸大了絕壁的深度。越是俯身探望,越是加劇了深不可測的絕望感。在壁間棧道下行了很長時間,好幾次感覺快到了坑底,近前一看,下面仍然黑乎乎一片……天越來越小,坑越來越深,光線越來越暗,坑中的植物全變了模樣,在地面上認識的花草不見了,一些奇異的藤蔓和蕨類逐漸增多,仿佛進入另一世界。


      在他看來,天坑地縫,在塌陷中昭示著山與水的生死之戀。斷崖、陡坡、滾石,對于山,是粉身碎骨的陷落;對于水,卻是飛速流瀉的寶貴地勢。山體崩塌,換來地下河的興盛。水借陡峭地形奔流而下,勢不可當。


      在廣西百色,還有一座自然成形的“天坑博物館”——樂業大石圍天坑。作為罕見奇觀,樂業大石圍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這里分布了24個大天坑,而且分布非常密集,整體分布在樂業20平方公里范圍內,堪稱世界之最。


      樂業的地質構造成“S”形,而這一天坑群正好處于中部位置。巖石層隨著自然變化,擴張的“地盤”越來越大。大石圍天坑中,最大寬度600多米,深度也有600多米,四周皆是懸崖陡峭,其整體形狀好似一個火山口,直插云霄。天坑內,植被覆蓋率高,是飛禽的自然棲息地。如果碰上大霧天,天坑增加了許多神秘感。


      神秘村落隱居于天坑中


      形形色色的天坑,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力量。可是,在云南昭通,有一處特殊的天坑——大鍋圈天坑,它是世界上唯一有人類生活的天坑。


      大鍋圈天坑的直徑600米,四周也是懸崖峭壁,海拔約1440米,天坑平均深度120米,最深的地方達150米,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型鐵鍋。在這個天坑底下,還隱藏著一個小小的村落。村子只有8戶人家,有30多人。這里有茂密的植被、清澈的流水、陡峭的山崖和新鮮的空氣。人們在此播種采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過著質樸簡單的生活,就像生活在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最初時,大鍋圈天坑沒有通往外界的路,人們出行都靠繩索。據當地老百姓說,1953年,一批麻風病人被送到大鍋圈隔離治療,于是天坑里就有了第一代居住者。再后來,他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一代代延續。后來,這里修出一條羊腸小道,當地政府又將一條通往一個溶洞的土路硬化,方便村民與外界溝通。一些人走出天坑,投入外面的世界,而一些老人一輩子沒離開過這里。


      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北京、南美洲、非洲等地較為有名的回音壁或回音谷,其最長回聲也不過8秒。而站在大鍋圈天坑里高喊一聲,喊聲由近及遠傳送,回聲持續時間在20秒以上。實地走訪中,大鍋圈天坑的信號也讓不少旅行者感到稀奇:在天坑頂部時,手機沒有信號,可走到100多米深的天坑底部,手機信號滿格,通話質量良好,發微信、收郵件也很順暢。有人猜測說,大鍋圈天坑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信號接收器,也許天坑內存在的某種金屬元素幫助接收了衛星信號,但具體原因還需專家實地考證。


      天坑內與珍稀動植物共眠


      神秘又壯觀的天坑,讓人不斷有探索欲望,吸引了專業攝制組的到來,制作了關于天坑主題的紀錄片,用鏡頭將天坑的神秘與峻美呈現給公眾。


      2017年5月,央視科教頻道攝制組來到陜西漢中天坑群,歷時40多天艱辛的實地拍攝,取得素材長達344個小時,制作紀錄片《漢中天坑》。對攝制組來說,最奇特的經歷要數洞底居住三天兩夜,并與珍稀動植物同眠。這里的禪家巖地洞河天坑被國內外專家稱為最美天坑,底部分布著大大小小49個溶洞。在坑底溶洞內拍攝,吃住活動全靠頭燈和手電照明,大部分時間處在漆黑環境中,是真正的“暗黑之旅”。


      他們一路發現、遇見奇特的動植物。比如在巖壁生長的植物“粉葉報春”,這是天坑特有的植物。苔蘚及周圍的一些附生植物與它是共生關系,葉子背面有金黃色的粉末,所以叫作“粉葉報春”。還有一只從未見過的動物跑來偷吃食物,給寂靜的夜晚帶來了樂趣。這只動物長得像老鼠,但太大;又有點像兔子,但耳朵又小了點。它的肚皮上的毛是白色的,背上是灰棕色,眼睛像大熊貓,也有黑眼圈。后經專家確定,這種動物叫白腹巨鼠,是一種珍稀的嚙齒類動物,被錄入世界珍稀瀕危動物紅皮書里。這種動物在喀斯特地貌環境下才有,生活在洞穴當中,晝伏夜出,以植物性的食物為主。


      當山河的瑰麗與人文秘境的面紗被逐一揭開時,峻美風光讓人賞心悅目,而完整保存來自這份大自然的創造,亦是人類的使命。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